“我深爱着安阳老城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要做一名行动的知识分子,踏踏实实去做一件事,那就是用心记录并守护她。”——安民
□本报记者 李婧瑜
说起安民,许多安阳人并不陌生。这位从事城建档案工作多年的文化学者,堪称安阳古城的“活字典”。他生长在安阳老城,因为深爱这片土地,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用文字记录、用镜头定格……述说古城的前世今生,记录安阳的点滴变迁。
今年农历正月十六,安阳融媒发布的一篇《安阳桥庙会重启 万人“鲸背观澜”》,让更多人认识安民,从他的文字中熟悉安阳,了解古都往事。网友纷纷留言,“原来安阳桥庙会还与著名的‘安阳八大景’有关”;“这段属于安阳人共同的城市记忆,因为古老的故事更有文化味儿了”……
让外地人认识安阳,让安阳人更懂安阳,让更多人爱上安阳,这是安民一直以来用心守护古城文化的初衷。“传承文明,分享光荣,保护传承城乡文化资源、宣传弘扬安阳古都文化、为安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复兴发掘编研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安民说。
作为市城建档案馆馆长,安民有着长期从事市政建设的阅历,他将对档案工作的严谨、执着、勤奋,延伸拓展到对城市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安民是一个勤快利索的人,言谈间透出干练,为研究安阳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存,他走遍了古城的大街小巷,用独特的视角拍摄了大量建筑和街巷的照片。
现如今,无论是漫步于修葺一新、古色古香的仓巷街、县前街,还是穿梭于正在逐步改造的西大街、南护城河畔,安阳老城的每一个角落安民都谙熟于心。“现在老城的许多院子已人去楼空,有些空壳化,在慢慢地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势在必行。”他对老城的感情,如同一坛老酒,越酿越浓。
多年来,安民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展对安阳的城建调查,对安阳老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蕴涵进行细致研究,充分编研利用城建档案。他调查安阳老城,对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古代、近现代建筑都拍摄了照片,这些建筑在曾经的城市改造中有的已经不存在了,他通过照片保留了城市的真实原貌,成为非常重要的影像资料。他为安阳古城保护复兴规划提供档案文献支持,经常深入现场指导古建保护修缮。此外,他还以对家乡无比热爱的心情,在本地以及外地的报刊不断发表文章,不遗余力宣传介绍安阳的厚重文化;以浓厚的乡情编写出版了安阳方言和乡土文化方面的著作,《老安阳话》与《城脉安阳》,书中用心良苦记录的老安阳历史和文化,弥足珍贵。其中,《城脉安阳》一书,从古都梦华、沧桑老城、岁月无痕、守望名城,写到地名丛谈、街衢兴替,详细叙说每一个具体内容。特别是对近现代的安阳城,走访调查得颇为翔实。书中收录了大量古今地名,详述其沿革变迁。书中的内容图文并茂,文字也较为活泼,总计30余万字,可谓安阳的一部百科全书。后人再写安阳历史,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2023年伊始,安民荣获“河南省文旅文创先进个人”,证书拿到手上的时候,他正忙碌着下一部书籍的编纂出版工作。缘于档案文献的滋养和浓浓的古城情愫,十年寒暑易节,安民笔耕不辍,他以名城古都三部曲《城脉安阳》《城现安阳》《城事安阳》回馈家乡父老。
以优秀的文化作品助推安阳文旅产业繁荣发展,安民以自己的方式为家乡文旅文创事业默默奉献着。2021年,他主持调查、公布了安阳市第二批15处历史建筑,担任安阳历史文化丛书《老城印象》卷主编。2022年金秋,中国文史出版社策划推出《中国八大古都系列文化丛书·安阳卷》。该套丛书展示殷都、邺都、安阳城波澜壮阔的城市变迁历程,由安阳古都学会的刘朴兵、安民执笔编纂,是安阳古都研究的最新成果。今年新春,安民担任执行副主编的《薪火传续·安阳老字号非遗撷珍》交付出版社。
“兰台耕耘,传续文脉,这是一个档案工作者的执着追求。”安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