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红旗渠畔的“天平守护者”(正气铸忠诚 实干写担当)

——记林州市人民法院龙山法庭法官卢晓军

□本报记者 王 璐

在太行山红旗渠畔,提起林州市人民法院龙山法庭法官卢晓军,熟悉他的人都会跷起大拇指。领导、同事说他工作认真踏实,老百姓说他热情公道。

2021年,卢晓军带领团队结案1025件;2022年,他带领团队结案893件,结案数量连续两年名列林州法院第一名。因工作成绩突出,卢晓军被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办案标兵,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两次。

拼劲十足

做红旗渠精神传承人

敢挑重担、能担重任、拼劲十足……提起卢晓军,大家赞不绝口。

2022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城市的很多区域断断续续进行封控,但法庭每月的收案数量并没有减少。卢晓军团队承担起了大部分案件的审理工作,除去双休日和节假日,平均每天需要安排三四个庭审,最多的时候能有十几个。审判团队凭着埋头苦干的劲头,每月结案数量都在100件以上,他和团队也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工作,办理过的案件当事人满意度较高,没有闹访、缠访、赴省、赴京等重大信访案件,无违纪违法办案记录,真正做到了司法为民。

作为一名“80后”法官,卢晓军以拼搏实干、敬业奉献成就了“办案状元”的美名,书写了新时期红旗渠法官的别样风采。

“红旗渠法官靠着这种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创新实干、拼搏争先的精神,释放潜能,超越自我,不断创造骄人业绩。”林州市人民法院龙山法庭庭长王德周说,卢晓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不愧为新时期红旗渠法官的榜样和楷模。

情理交融

善用调解的“办案状元”

卢晓军扎根基层14载,用专业严谨的负责态度,以敢于担当的凛然无畏,扎实办好每一起案件,擦亮为民底色。

自2020年3月到龙山法庭工作以来,卢晓军面对法庭大量的案件,坚持简易案件在开庭后一周内判决,复杂案件在开庭后20日内判决,对涉企、涉农民工案件,坚持快审快结,维护企业和弱势群体的利益。

面对案件,他坚守正义、刚正不阿;面对当事人,他耐心细致、亲和温暖。卢晓军常常对团队成员说:“分析案情时要多些思考、多些关怀,出判决容易,但对当事人来说是实实在在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所以要慎重。”在坚持快办快结的同时,卢晓军善于总结基层法庭的案件特点,对于涉债权债务案件,他注重证据,坚持效率。对一些涉及人身关系的家庭案件,他坚持调解为主,争取追根溯源,达到良好效果。

2022年9月,卢晓军承办了一起解除收养关系的案件,通过查阅卷宗,卢晓军发现案件并不复杂,但是觉得不能一判了之。通过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交流,他发现养父母对养子苏某是有感情的,只是因为苏某一时误入歧途,导致养父母心灰意冷。于是,卢晓军多次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了解苏某的成长经历,进行心理疏导,解开双方心结。苏某当庭写下保证书,保证会积极改错。养父母眼里闪着泪花:“只要孩子能改好,我们还是一家人,我们这就去撤诉。”

坚守信仰

让法律有力量更有温度

2022年夏天,卢晓军接到一个系列案件,林州市某村的王某、吕某等9名原告与同村的路某因为土地流转合同产生纠纷。双方在2016年签订了为期1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期间,路某因经营困难,在支付了3年的租赁费后,一直拖欠未予给付。9名原告的承包地因无人打理而逐渐荒芜,甚至有人在承包地上倒渣土,致使承包地有被毁坏的风险。9名农户情绪激动,但是双方各执一词,均埋怨对方有过错在先。考虑到案件的执行效果、影响范围,卢晓军决定在诉讼阶段彻底解决矛盾。在开庭审理之后,他前后4次到田间地头实地走访,尽力调解,终因双方分歧太大,调解无果。作出判决后,卢晓军深知不能一判了之,主动跟进,两次到现场做和解工作,终于说服路某出钱恢复了土地,双方均未上诉,达成了谅解,达到息诉服判的效果。和卢晓军一起出过现场的法庭特约调解员石买存事后说:“这9个案件办得真好!农户之间的纠纷也平息了,这才是真正的案结事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时,对红旗渠精神作了高度评价,深深鼓舞了百万林州人民。作为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卢晓军以“司法匠心”铸就司法工作之魂,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在法治道路上永葆初心、坚定前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