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凡 刘安娜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讲述了主角谢之遥辞去北京高薪工作返乡创业,最终实现了爱情和事业双丰收并带领家乡人民致富的美好故事。和电视剧中所描绘的一样,汤阴县韩庄镇部落村的邢威带动乡亲们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促进村民增收,成为村民眼中的致富榜样,为家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月30日,顺着部落村村头南水北调总干渠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村民正在邢威的指导下给果苗施肥。果林里一排排果树生机勃勃,长势良好。记者见到了在果园忙碌着的邢威,倾听他在家乡创业的故事。
2008年,邢威大学毕业,那时,班里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留在城市,希望通过报考公务员有个“铁饭碗”。“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我希望能够带动乡亲们在乡村振兴路上,通过种植业增收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邢威说。
邢威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到处走访当地的种植大户,详细了解土地流转情况、价格、农作物,学习新兴农业种植技术。2015年,邢威创建了汤阴县部落泰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他说,自己创建合作社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说干就干,2015年6月,邢威流转村里20公顷土地后,注册成立了汤阴县部落泰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确定了以瓜果新品种采摘、苗木种植、观光服务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果树种植离不开技术支撑,邢威到江苏引进高质量的苗木,去河南省农科院聘请果树专家,忙得团团转。
邢威对各种农活儿上手都很快。他流转的土地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后的复耕土地,前期问题很多,整体平整度差,土壤肥力低下,存在杂物,石块较多,合作社前后投入90余万元,对土地重新进行平整,清理石头杂物,施肥深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村里年长的种地老手成了宝贵的财富。把土地集中流转后,解放了劳动力,村民在合作社上班,挣工资,不用外出打工了。待到第二年春天,20公顷土地上已是一片绿意盎然,樱花开了,桃花也开了,果树枝条吐出了淡黄色的嫩芽,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初具规模的园区有了我心想的样子。”邢威说。
邢威刚起步,就遇到了困难。2016年7月19日,汤阴县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邢威顾不上避雨,试图挖沟排水,但却于事无补,园区的20公顷土地尽数被淹,因为排水不畅,天气炎热,短短几日,果树、苗木死亡一大半。邢威心疼不已,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怀疑自己承包土地搞农业是不是错了。好在合作社成员及时开会商议后,一致认为天灾难挡,却事在人为。断了等、靠、要的念想,积极自救,才是眼下最好的出路。经过一番苦战,他们虽然损失了20多万元,但却得到了宝贵经验。
“2019年的夏天,油桃熟了,苹果和香梨也挂满了枝头,看着被晒得皮肤发红的儿子,我真是心疼,他却止不住高兴,说可以让我享福了。”邢威的母亲说着,望向了一边的儿子。“尽管收益不多,但我觉得,流转土地、种植果树带来的效益还是很好的,值得继续深耕细作。”邢威坚定地说。
邢威的合作社已成立8年,路子越走越宽。现在,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和育苗基地每年都能安排三四十人在家门口就业,累计创收420余万元,大大解决了附近村庄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难题,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
邢威的拼搏之路并不顺利,技术难题、自然灾害、经营困境,一道道难关、一次次坎坷,但看到果园慢慢做大做强,自己的根也深深扎下,种下一片希望,也带动一方群众致富,邢威觉得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对的。“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坚定信心坚持下去。乡村是个大舞台,我们一定会有大发展!”邢威乐观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