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旅游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办好全国“村晚” 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公布了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部署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有关事项。全国“村晚”从诞生之初就是扎根于群众的活动,如今,全国“村晚”从村民们自娱自乐的乡间文艺活动,真正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登上了全国性的大舞台。

全国“村晚”的内核是人民群众内在生长的文化自信,它的百花齐放是中国“三农”工作成果的折射。同时,全国“村晚”包含丰富的乡村文艺活动,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

办好全国“村晚”对于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编排创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时代主题、深入生活、扎根群众。一直以来,乡村接受了较多城市文化的输入,而输出乡村文化对于保持乡村活力同样重要。据文化和旅游部披露,2022年全国举办“村晚”活动约1.2万场,参与人次约1.18亿,真正调动起了人民的参与热情。

全国“村晚”不仅仅是村民观看的活动,更是乡村群众自主参与、自主创作的文化结晶。因此在举办过程中要牢记人民是全国“村晚”舞台的主角,把“指挥棒”交给人民,真实展现有温度的乡风乡味。同时,也要引导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和传播。通过小品、曲艺、歌舞等形式,以文艺为载体表达时代心声,培育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共谋乡村未来发展。

其次,内容形式要坚持彰显区域特色,发挥乡村优势,创造价值。中国的乡村留存了大量极具差异性、民族性的地域文化,这是每个乡村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重要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今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的“村晚”融入当地特产、饮食文化、苗绣银饰、苗族铜鼓舞、苗族古歌、芦笙舞等,既彰显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促进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又成为地区特色产业、旅游推介的平台。

群众喜闻乐见的“村晚”不仅是一场节日联欢,更是一个着力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更多文化惠民品牌的契机。从全国“村晚”的火热可以看出,乡村文化服务还需要在资源挖掘、服务方式、培育人才等方面有所创新。其一,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传承。其二,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满足乡村文化新需求。其三,推动城乡文化人才流动,建设高素质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各地在组织开展全国“村晚”活动中不乏专业演艺人才指导,涌现了不少乡间本土的“文艺大师”,他们为乡村文化繁荣贡献了重要力量。

(据《中国旅游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