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省人大代表刘长英:

守护舌尖安全 加大对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支持力度

□丁洋涛

端稳捧牢中国饭碗,守护国民“菜篮子”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1月14日上午,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省人民会堂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在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中,河南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建成高标准农田555万余公顷,综合机械化率87%,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7%。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57.8%,粮油加工转化率80%。

如何筑牢蔬菜安全防线、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质保量推向纵深?1月16日,记者采访了省人大代表、内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主任刘长英,看内黄县如何打造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以及对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

蔬菜种植面积达4万公顷

内黄蔬菜产业获长足发展

作为一个典型的豫北平原农业县,内黄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第二帝颛顼、第三帝帝喾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业、建陵于内黄,是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

如今的内黄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方面崭露头角,形成了温棚蔬菜、尖椒、高油酸花生、林果等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近年,内黄县厚植蔬菜产业新优势,激发新活力,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全力建设‘四大平台’,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蔬菜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刘长英表示,目前,内黄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万公顷(2万公顷尖椒、1.3余万公顷设施蔬菜、6667公顷露地菜),年产量280万吨,总产值54亿元。

据了解,目前内黄全县形成了六大瓜菜生产基地,包括“早春+秋延”大棚西红柿生产基地,“早春大棚甜瓜+秋延菜椒”生产基地,早春大棚“菜椒西瓜+秋延辣椒”生产基地,温室黄瓜套种瓜生产基地,“早春大棚黄瓜+越冬蒜苗”生产基地以及“早春小弓棚西瓜+夏秋露地菜”生产基地。

六大瓜菜生产基地丰富了人们“菜篮子”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户就业、增收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

据介绍,目前内黄共有省、市级龙头企业50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40家,形成尖椒(调味品)、红枣(果品)、油脂(花生)、粮食(面品)、腐竹(豆制品)五个省级产业集群,以及红枣、果蔬、大豆三个省级产业化联合体,联系农户35万户。带动相关联的农民就业人数15.5万人,相关联的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51.8亿元,相关联的农民就业收入7.45亿元。

除此之外,当地普遍采用最先进的基质育苗和嫁接技术,大大提高了种苗的抗逆性和成活率。在育苗模式上,内黄县逐渐由农户育苗向集约化工厂育苗转型,形成了与蔬菜生产相匹配的种苗产业,内黄县种苗销售范围覆盖河北、山东等地。

追溯、检测、执法三大体系融合

守住蔬菜“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从来都无小事。为确保向市场输送质量可靠的农产品,内黄重新梳理了完善的品控流程,守护蔬菜“舌尖上的安全”。

据了解,2013年9月17日,为保证从内黄运出的菜符合安全标准、提高本地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河南省蔬菜质量检测中心落户内黄,这是全省首家省级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刘长英作为安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早于2005年筹建内黄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使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现从无到有到优的突破。

从硬件设备来看,该中心设有农残检测、土壤化验、肥料检测等专业检测室。拥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一系列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检验设施,具备对果蔬、土壤、肥料三大类别55种参数的检验能力。

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当前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也是抵御自然灾害、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与“菜篮子”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加大对设施农业健康发展支持力度,打造设施农业特色品牌。”刘长英建议,希望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同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向纵深

助力国民端稳“中国饭碗”

端稳中国饭碗,守住大国粮仓,离不开每个农业参与者的心血和坚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河南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建成高标准农田555万余公顷,综合机械化率87%,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7%。

如何进一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向纵深?让农田基础设施更符合区域发展要求?

“内黄是产粮大县,以夏粮为例,2021年全县小麦收获面积6万余公顷,总产达到44.9万吨,与2020年相比,总产增加1.7万吨,增幅为3.8%。”刘长英建议,希望加大对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建设标准,在地力提升、数字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使高标准农田建设向提质发展。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