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养老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关注孤独症 关爱孤独症儿童(专家话健康)

□姚莉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三岁前易发病,每万名儿童中大约2人~5人患病,男女比例约为3∶1~4∶1,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

孤独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一、社交发展方面: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与人接触时缺乏目光接触,很少或不能主动交往。

二、沟通方面: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鹦鹉学舌式语言,不断重复他人说过的话或听到的广告词等。

三、行为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兴趣狭隘,会非常专注于某些物品,或者是对特定物品特别感兴趣;刻板、重复或仪式性行为;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自我刺激行为等。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下面七个早期征兆,要警惕孩子孤独症:

1.孩子到了6个月大的时候,没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高兴的表情。

2.到了9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和周围人互动的声音、笑容或者是面部表情。

3.到了12个月大的时候,对于别人叫自己的名字缺乏反应。

4.到了12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婴儿语。

5.到了12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和周围人姿势上的互动,比如指东西、让别人看一个东西、伸手去拿东西或者是招手。

6.到了16个月大的时候,没有语言。

7.到了24个月大的时候,没有有意义的两字短语(模仿别人或者是重复别人说话的不算)。

作为家长,需要知道的是,这些只是告诉你孩子有可能患有孤独症,如果孩子符合这些早期征兆的话,我们应该尽早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医生给孩子做一个评估,然后及早开始相关的康复训练。

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应用行为分析法或行为改变技术。一种以分解目标、强化和辅助为原则,以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作为具体操作法,以教师或儿童家长所组成的干预小组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训练的形式。强调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反复练习,使用提示帮助孩子作出正确的反应,并给予适当及时的奖励与惩罚。

2.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DI)。 RDI依据一般儿童学习建立情感关系能力的方式,运用详细的人际发展评估方式,以游戏为主导,采用指导师和家长引导式参与游戏的方式,训练孤独症儿童进行“经验分享”这种重要的社会互动行为,对培养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协调机制具有较好的效果,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结构化教学。结构化教学是指导者安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环境,并尽量利用视觉提示,通过个别化学习计划,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个人工作系统和习惯,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以便融入集体和社会。

在教育、教学和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班级中其他儿童的辅导及模范作用,促进学生对孤独症同伴的接纳。如选择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而且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儿童,协助孤独症儿童融入课堂学习和活动;或者是在班内甚至全校范围内推行伙伴辅导活动,让能力较强的儿童充当小老师,在小组学习、休息等时间带领孤独症儿童进行活动,发挥伙伴辅导的作用,使孤独症儿童感到与其他学生相处得快乐、不孤单。

孤独症孩子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应给予理解、尊重、关心、帮助,让我们用心接受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

(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主管护师)

本栏目由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阳市健康教育所主办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