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这个冬天很温暖

编者按:在这寒冷的冬季,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人、一些话温暖了我们。暖冬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关爱帮扶温暖人心;志愿星火微光成炬,传递人间大爱;暖冬嗨购带火冬日消费,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

暖冬行动 温暖困难群体

□高咪

这个冬天,有一支爱之协奏曲在中原大地奏响。全省“关爱你我他(她),温暖千万家”行动启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关爱帮扶救助行动。此外,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疫情期间困难和特殊群体关心关爱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八项措施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暖冬行动,“暖”的是困难群体的心。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启动暖冬行动,为困难群体带去温暖和关爱。市委组织部组织党支部第一书记对所驻村的脱贫户、监测户、患重病的困难群体逐一走访,排忧解难;市总工会深入企业和车间,因地制宜开展帮扶救助活动;北关区民政局扎实做好特困供养对象温暖过冬工作,保障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管理站等相关机构必要的取暖设施。精准、妥善、高效的救助服务,让兜底保障政策惠及每一位困难群众,解决了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实实在在地温暖了群众的心。

暖冬行动,构建社会和谐的纽带。作为兜底性、基础性的保障福利,各项暖心举措一头牵着百姓民生,一头系着社会稳定。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关爱。相关部门要多层面、多角度,倾听和考虑群众的真实需求,对标对表、精心组织、细致安排,将暖心行动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点位。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针对群众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用心解决,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暖冬行动,涵养城市文明气质。民生底线的高度,体现了城市的温度和文明程度。《通知》中,指出加大急难临时救助力度。例如对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非本地户籍流动人口,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乡镇(街道)可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这样的政策让很多外乡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一座城市以关爱的态度对待外乡人,折射出城市的包容和大爱。相关部门要注重用细节打动人心,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更多困难群体得到妥善暖心的照顾,吸引更多人才愿意来、长久留下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要用暖心行动答好民生试卷,除了有温度还要有力度。要不断深化救助制度改革,不断创新优化救助服务,推出贴心细心的系列举措,确实把温暖送到群众心上,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志愿服务星火成炬

□高倩

今年的国际志愿者日,很多志愿者团队、学校、单位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市直工委、市妇联、市女企业家协会也开展了“织爱行动 情暖安阳”困境儿童帮扶活动。

生活中,我市志愿服务的类型很多,有志愿者无偿献血的,有主动到社区参与服务的,有到图书馆、博物馆做义工的,有为学校进行消杀的,也有关爱特殊群体的,还有主动清理垃圾与小广告的……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在不同领域奉献光和热的志愿者,我们的家园才更加温馨。可以说,志愿服务就像一束束光,日益汇聚成精神火炬,照亮了人们前行的路,温暖着你我的心。志愿服务体系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体系,夯实服务基础,扩大志愿服务网络覆盖,提升的不仅是社会治理水平与城市的文明程度,更是群众的幸福指数。

志愿服务贵在坚持。只有到群众中间,为大家提供急需的实实在在的服务,才有持续发展的动能,才能被群众所接受,被社会所认可。今年是市总工会开展金秋爱心助学的第二十年。20年来,市总工会累计筹资7800余万元,资助3.7万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圆梦大学。这样的志愿服务靠的是志愿者的吃苦耐劳与无私奉献,更考验志愿者不懈追求的精神,今后我们要给志愿服务团队更多支持,把志愿服务做成品牌,长期开展,如此志愿服务才能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帮助更多人。

让志愿服务温暖家园,还需要让志愿服务精准触达。一方面,我们需要精准定位服务对象,让资源实现合理分配。另一方面,应加强专业化、技能型的志愿服务团队建设,让志愿者团队有能力把好事做好,实现有效供给。此外,还应在管理上进行改革,实现精细化管理,并对接需求,精准帮扶。如江西省赣州市上线运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可视化平台”除具备指挥调度、统计分析等功能外,还对志愿者的政治面貌、性别、学历、年龄及志愿组织类别、服务对象、队伍性质、服务区域进行了统计分析,实现了志愿服务数字化高效管理。

让志愿服务星火成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在更大范围内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我们的家园才能更加美好。

增温“暖经济”正当时

□邓娴

随着气温逐渐走低,各类保暖消费品迎来了销售旺季。笔者走访商超发现,保暖衣物、取暖设备等商品销量明显增长,火锅食材畅销,“暖经济”正悄然升温。

严冬之下,“暖经济”升温是必然趋势。我们要借助消费者对“暖经济”的刚性需求来拉动消费持续增长。而促使“暖经济”持续升温,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激励,也需要商家抓住商机、创新产品供给,还需要更多科技力量的加持。

为了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各地纷纷出台帮扶举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刺激消费成为多地采取的有效举措之一,在政策的激励下,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暖。拉动消费需要找到合适的消费契机,比如假期的旅游消费、夏季的消夏经济、冬季的“暖经济”等。当下,增温“暖经济”正当时,政府部门可通过消费券发放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将关注点放在“暖经济”产品上,在满足消费者的“温暖”需求的同时,促进经济持续回暖。

“暖经济”的升温对商家来说更是不可错失的机遇。面对消费者对“暖经济”的刚需,商家除了供给充足的商品外,更重要的是创新产品供给,在“暖风”之下捕捉消费新趋势、新风潮。据报道,在四川成都,“围炉煮茶”这一新兴吃茶方式成为一种消费新风潮,在当地超过2万家的各式茶馆中,其中提供“围炉煮茶”服务的就有上千家,而且生意火爆。“围炉煮茶”的风靡在于其吃茶方式的新颖。借鉴于此,商家需根据市场变化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主动创新产品形态,推动消费热潮,当然,这种创新可结合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将当地传统文化融入产品,创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会更受消费者青睐。另外,产品创新也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比如温度可控的羽绒服、加热鼠标垫等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这样的“暖产品”可在消费市场掀起新的消费热潮。所以,企业要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供应给消费者更高品质、更为可靠、融合科技含量的产品。

“暖经济”势头喜人,也需要规范发展。生产商除了在产品质量上做好保障外,更重要的是保障产品安全,毕竟,“暖经济”催热的商品都是和用电、用火有关的,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商家和消费者都要把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让“暖经济”成为拉动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