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亚楠
金秋十月,太行山下水秀山明。
在林州市横水镇新庄村村后的坡地里,刘志军正和农户们谈论着今年红薯的收成情况。
顺着山坡望去,有正在刨红薯的农户,有晾晒着的金灿灿的玉米,还有一排排刚刚采摘完的花椒树……如今,这里俨然成为附近村民眼中的宝藏“金山”。而在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乱木丛生、石块裸露的荒山景象。
这些改变源于刘志军的返乡创业。
现年50岁的刘志军,儿时贫寒,1992年至1994年曾在部队服役。转业后,他开始艰苦的创业之路,他跑过运输、出过苦力,后来到山西、郑州等地学习建筑本领,做过最基础的建筑工人,从垒砖起步……2009年,刘志军自己承包了建筑工程。部队锻造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红旗渠水润泽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渐渐地,他在建筑行业闯出了一片天地。
事业上的成功没有让刘志军止步,对家乡的热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始终联系着他和新庄。2017年,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承包流转坡地1000余亩,创立了林州绿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发展农业种啥好?刘志军首先想到的就是红薯。“林州多山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特别适合种红薯。而且红薯产量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能保证农户收入稳定。但仅靠种植业利润又很低,不如做农产品加工。况且林州的红薯粉条、粉皮等农产品在山西等地口碑极佳、颇受欢迎。”刘志军说。
为全面调查红薯加工在林州的可行性,刘志军到周边地区考察,找到村里老农虚心学习培育经验。他投资3000余万元,引进了豫北地区最先进的红薯深加工生产线,无废水废气排放,不使用任何添加剂,产品绿色环保,建成了豫北地区规模最大、生产工艺最先进的红薯深加工基地,生产线年加工红薯7000吨,日产优质红薯粉条、粉皮4000公斤,成为林州有名的“红薯大王”。
刘志军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增加收入。公司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其中车间工人岗位30个、耕种工人岗位70余个,优先招募退役军人、困难群众就业;与当时新庄及周边村的20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每年为帮扶对象提供产业发展资金1200元,帮扶至2022年。开展流转土地帮扶,一期流转土地1400亩,每亩每年流转费600元至1000元,其中流转8户贫困户土地17.23亩,户均增收约2000元。2018年,企业与横水镇农民种植专业合作联社合作。合作联社免费为155户贫困户提供红薯苗。基地以不低于市场价或0.4元/斤的保护价收购贫困户出售的红薯,为贫困户增收保驾护航。2019年,企业与各村合作社开展合作,由各村合作社种植红薯,基地负责技术指导,并以市场价收购红薯,壮大各村集体经济。
几年下来,乡亲们的腰包鼓了,刘志军也收获了越来越多人的信任,企业流转周边村庄土地5000余亩,每年带动农户增收5000元至10000元。
每天清晨五六点,刘志军就从位于林州市区的家中赶往企业生产基地。“要干就一心一意干,就得干成最好的”是刘志军坚守的创业信条。他在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还不断延伸产业链。关注到酸辣粉颇受年轻人喜爱,刘志军就亲自研究口味、挑选配料,研制出了自主品牌的酸辣粉。“咱们自己做的粉,没有添加任何胶和木薯粉,煮3分钟就好,绝对绿色健康!今年,公司尝试直播带货,利用互联网拓宽线上销售渠道,产品深受各地网友喜爱,‘圈粉’无数。”刘志军言语间露出一丝自豪。
在企业的展示馆里,红薯粉条、粉皮、花椒、土鸡蛋、酸辣粉等各类农产品琳琅满目。几名工人正在打包销往全国各地的产品。事业上的忙碌是对刘志军创业成果的肯定,而在他心中也早已绘出一幅让“林州红薯”走向全国的规划图——他计划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取订单生产、“公司+农户”、农民入股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红薯3万亩;以全域式景区、全域式园区为目标,发展立体化、循环式农业;对荒山荒坡、田间道路进行绿化和美化;利用生产车间冷却水建立生态观光水系;栽植绿化苗木,建设生态园区。全面打造集农业种植到农产品加工销售、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山水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可安排300余人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