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嘉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其实是一对易混淆的“亲兄弟”,属于同一个“肠道病毒病家族”。两种疾病传播途径相似,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它们针对的易感人群相近,都以学龄前儿童为主,且全年均可患病,夏秋季为高发季节,5月至7月以及9月至10月尤为高发,传染性强,容易反复患病,托幼机构和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易集中爆发。
从病原学角度看,两种疾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足口病主要病原是EV-71型和CV-A16型,近些年逐渐演变为CV-A6型、CV-A10型。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病原是CV-A2型、CV-A4型、CV-A6型、CV-A8型、CV-A10型、1CV-A6型和EVA71型。这两种疾病的病原多数交叉重叠,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CV-A)最为常见,因此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从病原上不易划分界限。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均为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从临床症状来看,两种疾病差异明显,主要区别体现在疱疹位置的不同。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一般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喉黏膜充血,出现灰白色疱疹性溃疡,有部分患者出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或循环系统症状。手足口病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热,手心、脚、咽喉部或臀部有疱疹,也会出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症状或头痛等,少数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另外,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家长对此了解也不太多,因此容易被当成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咽峡部长满疱疹,先是充血性红点,继之小泡,再接着破溃,形成溃疡。伴有反复发热、咽痛、拒食、流口水。患此病的婴儿因为不会说话,所以会日夜哭闹,不能睡眠。
感染疱疹性咽峡炎不可掉以轻心,病毒入侵人体后,免疫系统会发生响应,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抗体,当抗体量足够时,病毒就被迅速清除。因此,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为轻型,一周左右可自愈,有较好的自限性。目前,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虽然远高于手足口病,但由于大部分病例为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未引起很大的关注。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得过疱疹性咽峡炎,仍有可能感染其他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而再次发病。有少数患者,特别是 EV-A71型、CV-A16型 所致的疱疹性咽峡炎,可能会出现脑炎、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及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各位家长不要掉以轻心。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要做到以下几方面。要了解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症状,一旦怀疑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尽快前往医院诊治,做好隔离措施;房间内应保持空气流通,注意开窗通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换衣物、勤剪指甲,做好手卫生、正确洗手;加强锻炼,合理膳食,提高身体素质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适龄儿童尽早接种疫苗,6月龄至5岁儿童容易感染,建议尽早接种EV71灭活疫苗,预防由EV71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减少重症、死亡的概率。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主管技师)
本栏目由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阳市健康教育所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