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 昕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近年,龙安区在教育帮扶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中,践行首善标准,用心用情用力,以实干和担当交出了一份新时代帮扶工作的满意答卷。
教育公平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孩子
10月27日上午,艳阳高照,记者走进马投涧镇南大岷村小学校园,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一栋米黄色外观的教学楼格外醒目,孩子们已搬进新的教学楼,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我们学校始建于1943年,虽然中间也经历过改建,但由于年代久远,校舍陈旧、设备老化、办学条件差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年,在龙安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中央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原有的旧校舍已经拆除重建。”南大岷村小学负责人高红国对记者说,“目前已改造的教学楼共分两层,每层设置4个教室,总面积超过700平方米,建成后的校园越来越美丽,给孩子们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
近年,龙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配置资源。随着龙安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全区中小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和改造,一座座新建学校拔地而起,优质学位不断增加,设施设备信息化建设快速提升,师资力量持续增强,目前已基本实现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大大提升了办学质量和效益。
自龙安区积极推进教育帮扶工作以来,高白塔村小学校舍改造、后庙村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北善应村小学新建综合楼等9个教育帮扶项目已陆续完工。在责任到人、强力推进的要求下,龙安区两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进度加快,高北河村小学教学楼、杜贺驼村中心小学宿舍建设项目已竣工,南大岷村小学教学楼、龙泉镇小学教学楼已投入使用,善应镇一中(寄宿制)新建宿舍楼、综合教学楼建设已启动。为了给适龄孩子上学营造安全温馨的教学环境,龙安区大力推进两类学校建设,为教育帮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队伍素质全面提高
着力保障学有所教
“从2012年至今,10年间,龙安区共补充教师500余人,推进了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和高学历化,建立完善了中小学教师补进的长效机制与全覆盖、立体化的教师培训体系,有效弥补了我区乡村教师资源不足问题。”龙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龙安区共投资2490.1万元实施农村教师支持计划,全力推进教师周转宿舍工程,新建宿舍279 套,建筑面积达9610平方米,惠及教师279人;全面落实乡村教师“三项补贴”,进一步优化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建立“越往基层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解决了农村偏远学校留不住教师的难题。
除此之外,该区全面落实教师工资政策,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开展优秀教师支教、城乡交流、“国培”和“省培”等业务培训,使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义务教育兑现“一个都不能少”承诺
“老师刚来我家的时候,孩子很抗拒,但老师很有耐心,教得认真细致。随着老师上门讲课的次数增多,孩子慢慢接受了老师,学习上进步很大。”家住马投涧镇上毛仪涧村的一位学生家长对记者说。原来,该生因为身体发育异常并伴有语言障碍,导致自主学习能力落后,区教育局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上毛仪涧村小学,组织教师提供送教上门服务,为孩子和家长送去了帮助和关怀。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必然要求。除了送教上门服务,龙安区还积极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保障了辖区每一个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利,有效缓解了各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读和生活压力。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龙安区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301人次,帮助5213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办理了助学贷款手续,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受教育人群基本实现了应助尽助,教育公平成效进一步彰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盛,教育为先。近年,龙安区不断缩小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的教育差距,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模式,先后为50余名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实施送教上门,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深入推进“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区教育局对照建档学籍,多次开展排查摸底,控辍保学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确保了“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通过一项项具体的举措、一个个清晰的数据,龙安区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通过教育帮扶工作为更多莘莘学子点亮前行的路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