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依依
在汤阴县韩庄镇康洼村,有这样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在2021年3月,主动向单位领导和组织部门请缨下沉基层,在驻村后将该村当成娘家,把自己变成了“村里人”,积极为村民做贴心事,成为村民的引路人。她就是汤阴县委办公室驻汤阴县韩庄镇康洼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张赞。
抓党建引领 创和谐乡风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来康洼村的第一年,张赞就决定把党建工作分为“硬阵地”和“软阵地”。在了解到村“两委”办公室年久失修,党群服务中心设施陈旧、破烂不堪,造成党组织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后,张赞利用省级帮扶资金和第一书记经费,对现有房屋进行整修并调整了格局,不仅容纳量大大增加,而且各功能区有序安置,为服务群众提供了便利条件。
“联户党员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动态监测、乡村振兴等工作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能及时向村委会提供信息,信息排查、针对性帮扶等措施才能及时精准落实。”张赞说,自从实行农户“绿(普通农户)、黄(困难家庭)、红(矛盾纠纷家庭)”动态色卡管理后,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为带动党员与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张赞又想出了“金点子”,建立了联户党群互评互鉴机制,联户党员根据村民家庭整体情况贴星,党员积分由网格长和农户打分。通过互评互比,党员和群众之间形成了相互监督的机制,进一步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村民比学赶超的干劲。
解百姓之忧 得群众认可
“真心想帮助村民,为他们办些实事,就必须深入村内与群众多交流。”张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刚开始驻村扶贫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赞不分白天和黑夜入户走访,了解百姓所需,成为百姓的贴心“管家”。在了解到村民张京只年老体弱,与上大学的孙子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后,张赞多次向镇政府咨询政策,争取到了教育方面的各类帮扶政策,通过慈善援助、企业带贫等资金扶持,解决了其孙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张赞认为要解决村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除靠外部帮扶“输血”外,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才是长久之计。村民张爱平患病,需要长期吃药,其女儿也没有固定工作。张赞积极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对接,协调其女儿到中粮集团工作,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帮扶工作是助推剂,要帮急、帮难,更要助推家庭动力。”张赞说,为保障康洼村村民收入持续稳定,她多次与县直各行业部门对接,针对帮扶政策进行学习咨询,结合康洼村脱贫户和监测户家庭实际状况,注重就业、技能和刚需帮扶,为脱贫户和监测户分别协调了人岗相适的工作。
解发展困局 成产业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为巩固康洼村脱贫成果,张赞决定发展符合村情实际的特色产业。
康洼村有200余年的就地挖石建造房屋历史,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家拆除残垣断壁的旧砖石堆放了很多,张赞和村“两委”干部商定了低价回收的办法,利用回收的废旧砖石,砌成了两段浆砌石水渠堤坝和6段围挡墙。“回收过程中,一些来卖砖的群众主动帮忙出点子、搞建设,真正达到了筹物筹劳又筹资的效果。”张赞高兴地说。
康洼村在坑塘治理和“一宅变四园”工作中成效显著。村里的老旧宅院拆除重建,打造了游园、花园、果园、菜园等。有了风景基础,张赞的脑子里就冒出了人文念头。最终,她提议的康洼石刻工艺馆(乡村印记馆)得以建成,立体呈现了康洼村200余年石刻工艺发展历史。
在此基础上,她还规划了二期研学基地及周边水系工程,将来要与汤河沿岸形成配套的文旅产业链。今年,康洼村被定为“安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康洼村有这么好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下一步要完善旅游配套,走乡村游、近郊游、研学游,让游客来了能吃上农家饭、住上农家院。”张赞信心满满地说。
责任使命在肩头,乡村振兴在路上,张赞牢记驻村第一书记不仅是工作驻村,心也要驻村。她用脚步丈量村里的每一寸土地、走遍每一户村民,用微笑捂热老百姓心窝,无怨无悔地书写着党员的忠诚,把自己的一片真心奉献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