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新星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非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已经成为我们健康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现在很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正越来越“年轻化”,而患上慢性疾病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
“昨天,我和同事去看望了一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同事,大家感触很深!”9月18日,市民张海涛说,“这位同事才40多岁,正值壮年,居然得了心血管疾病。这件事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张海涛表示,自己也经常晚上和朋友聚餐,容易摄入过量的肉类和油盐,再加上有时会饮酒,为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各类疾病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最近,我进行了反思,人到中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容易让各类疾病找上门,以后我们要互相监督、管住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张海涛说。
“好身体从健康生活习惯开始。”在某医院营养科工作的李茹表示。好身体可以“吃出来”,要把健康理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要科学调整膳食结构,控制能量摄入;要尽量多吃粗粮、薯类,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多吃低盐、低糖、低脂肪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加油,马上就走完最后一圈了!”9月17日傍晚,在易园里,市民李利华一家人用快走的方式锻炼身体。李利华告诉记者:“以前,我吃了晚饭就看电视或者玩电脑,坐得时间久了,浑身不舒服,特别是颈椎和腰背,难受的时候甚至还影响睡眠。后来,在妻子的建议下,我们现在每天晚上外出活动1个小时。”
“晚饭后运动1个小时,可以明显缓解一天的疲劳,腰背和颈椎也不难受了。”李利华笑着说,“孩子出来活动,减少了看电视、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对保护眼睛也很好。锻炼后,回去早点休息,大家都睡得很香!”
记者在采访相关医学专家时了解到,不熬夜、保持良好作息规律是身体健康的一把金钥匙。睡眠是大脑休息和调整的阶段,不仅能保持大脑皮层细胞活力,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而且可以让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处于正常水平。如果经常熬夜,会造成交感神经紊乱,人会变得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还会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更严重的问题。医学专家指出,正常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应该是每天6个小时至8个小时。23时前睡觉,次日7时起床是比较合理的作息时间,每个人都应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保持健康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