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亚楠
6月6日,随着安钢冷轧电磁新材料一期项目首卷产品成功下线,填补了全省高端电磁新材料的空白,也为我市千亿级精品钢及深加工产业加速集群化布局,促进安阳高端产品与技术走出去,并引进来更多域外资本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年产40万吨无取向硅钢和10万吨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特大电磁新材料项目,能评手续办理仅用时15天,从开工到一期投产仅用时9个月。安阳高新技术开发区靠前服务、破解瓶颈,创造了全省多项第一。去年以来,高新区深入贯彻“十大战略、百项举措”,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融入全省、全市开放发展体系,大力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努力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与开放高地。
2021年,高新区以创新为核心,打造特色开放平台,实施“请进来”战略。引进安阳科技创新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康复医疗产业研究院、中棉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安阳新材料(精品钢)研究院、邓中翰院士工作中心等科研平台和中试基地,着力打造全周期科技孵化链条。华中数控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服务全市200多家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带动增加收益数亿元;豪克航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安阳工学院合作,多个产品成为国内市场“单打冠军”。截至目前,高新区已经集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中原学者工作站1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72家,省级科创团队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建成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7家,各类孵化器面积达18万平方米,为吸引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
在开门纳贤的同时,高新区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国内外开放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一带一路”战略。高新区与中棉所合作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中亚办事处,筹建“安阳高新产业转移孵化基地”。锻压数控以国际化视野狠抓双循环机遇,敏锐拓展和布局全球市场,客户及服务网络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市场占有率达到30%。通过内引外联,推动安钢冷轧与安银先导、佳友非晶与北京安泰科技、鑫盛机床与南通国盛、中联装备与宏立源环保建立战略合作,有效实现了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在产业发展上,高新区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全产业链系统化开放,紧抓机遇、奋楫争先,推进精品钢及新材料产业延链、强链。总投资达28.5亿元的安钢冷轧公司电磁新材料一期工程、复星合力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项目二期钢筋焊网项目、佳友非晶带材项目等一批新材料项目的落地,带动了下游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和升级。安钢附企有限公司、山东威海荣成市泰锞机械公司、开封诚旭电机有限公司、石家庄七七电机、石家庄辉棉电机、鑫圆人防设备等多家企业集聚,新材料产业延链效应初显。
高新区聚焦“政策引才、平台聚才、产业兴才、服务留才”,以人才为动力,打造人才开放高地。制定政策,对引进“三创”团队、专家学者、成效显著的科研院所及企业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及技术工匠实施重奖。加强与“五校一所”合作共建,开展基地实训、人才培养、技术服务,集聚高层次人才。积极探索“人才+产业+项目”产业兴才模式,实现人才项目化,艾尔旺引进海外人才单明焕博士,助推该公司成为全国餐厨垃圾厌氧处理方面的领军企业。建设安阳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30余名海外人士回安发展,注册公司14家。建立高层次人才分包制度,实行一对一服务,优秀人才工作效率变得更高,信产投的李水石博士,仅用1天时间就拿到了营业执照。通过创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举办“定单班”,切实解决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双难问题。如今,高新区有各类科技人才2万余人,其中合作、引进院士16人、长江学者1人、国内行业领军人才8人、中原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6人。40余名博士与高新区开展柔性合作,服务全市及周边装备制造企业200余家,实现40余套设备替代进口,合作金额1000余万元。
“面向未来,安阳高新区将坚守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立区格言与高新精神,突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负重加压,擂鼓扬鞭,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高新区党工委负责人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安阳高新区的大门将永远对国内外有识之士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