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敏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提到:小孩子是好游戏的,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的。读到这里,我脑海里想起自己孩童时的情景。
我的童年基本是在农村度过的,有一个开放式的院子,没有围墙和栅栏。院子里不仅可以打羽毛球,还有爸爸搭建的乒乓球台,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所以,我很感恩爸爸妈妈给了我一个宽松、快乐的童年。
夏天的雨后,我跟着哥哥和一帮邻居家的孩子提着小水桶,打着手电筒,随手找根小棍儿,走到小树林捉蝉蛹。小孩子或在树底下,或在伸手能够到的地方,将一个个好不容易刚刚破土而出的蝉蛹装进瓶子里。大一点儿的孩子能够准确地找到蝉蛹的小洞,他们用手里的小棍儿把洞口挑大,再向里面灌水,这时候就等着吧,蝉蛹总会乖乖地、慢慢地爬出来。就这样,一只、两只、三只……然后,我们心满意足地提着装满蝉蛹的瓶子,一蹦一跳地回家了。
好好玩游戏,游戏精神也在一点一点地建立。孩童时对游戏的执着、纯真、好奇,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过:“游戏的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前者是心智的态度,后者是这一态度的现时的外部表现。”
选择了幼儿教师的我,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即使已工作25年,仍然像少年般拥有一颗爱玩的童心。比如儿时玩的弹玻璃球、抓石子、滚铁圈等游戏,现在,我和孩子们玩起来仍会觉得其乐无穷。在平整的操场中央,你会看到一群孩子在你追我赶玩滚铁环;在树荫下,你会看到几个孩子在玩弹玻璃球的游戏,看谁弹得远,看谁可以砸中球,或者用树枝做好路槽,顺着路槽前进,谁先到达,谁就胜利。
户外游戏时,看似简单的几片树叶和一潭水,孩子们也玩得不亦乐乎,拉着我说:“老师,你看,好多的鱼,有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还有大鲨鱼。”“老师,不仅有鱼,还有一条大轮船,可以捕很多鱼,我们在捕鱼呢。”我也会回应:“哦,好大一艘轮船呀,一艘大轮船。”
和孩子们在一起,快乐总会相伴左右。你体会不到冬的寂寞、夏的烦躁、春的躁动、秋的忧伤,而能感受到冬的温暖、夏的清爽、春的绿草茵茵、秋的五彩斑斓。
下雪了,我带着孩子们看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落在脸上、脖子里,凉凉的,落在手心里,孩子们睁大眼观察。“老师,雪花怎么不是六瓣呢?”“老师,我的雪花是六瓣。”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聊得十分开心。下雨了,我带着孩子们看成串的雨线洒落下来,体会雨水滴在水洼里此起彼伏地吹泡泡的乐趣。
小孩子喜欢游戏,游戏与儿童如影相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孩子来说,玩具也很简单,生活中随处可见——普通的一捧泥巴,简单的一把冰棒棍儿,随风飘来的一片树叶。别看这简简单单、随处可见的小玩意儿,在孩童的手中可以变化出很多不同的玩法。在这个自由的、创造力极强的空间里,这些其貌不扬、信手拈来的“玩具”却让孩子们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和孩子好好游戏,他的一生注定都不会寂寞、激进、偏执。因此,孩童时期的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活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很庆幸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有我的参与。
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幼教大家庭里,感恩孩子们让我时刻回忆起快乐的童年。
(作者单位:安阳市实验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