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7月26日刊发文章《金融精准服务实体助力稳大盘》。文章称,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制造业贷款增加3.3万亿元;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上半年,基础设施贷款增加2.6万亿元;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达到2.6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100亿元。
日前,银保监会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金融助力稳经济大盘,正瞄准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正在持续提升。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重点名单、项目库,提供差异化支持政策,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金融业“动”起来。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制造业贷款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1.6万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28.9%。在广东,截至6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2%,增速为全辖区各项贷款增速的2.5倍;在湖南,制造业贷款、中长期制造业贷款新增额已达年度目标的70%、125%。
监管部门有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出实招。中信银行出台优化授信政策和授权、调整经济资本计量、加大制造业贷款补贴力度等多项措施,尤其是在多项内部考核指标中增设了制造业贷款评价门槛值、制造业贷款规模增量计划等考核项目,并增设行长奖励金,充分调动分行投放制造业贷款的积极性。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短期来看,受疫情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困难,需要科学有效的金融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长期来看,我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任务,同样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的压舱石。近来,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投放、债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对基建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在政策引导下,开发性金融助力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持续“输血”,发挥了在基建融资中的引领、带动和保障作用。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等也紧跟市场需求,依托投贷联动、联合投资等方式,为基建项目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基础设施贷款增加2.6万亿元。
受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引导,金融机构不遗余力。
从通过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等方式,支持受困企业抵御疫情影响,到开展多种形式政银企对接活动,提高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金融获得便利性,再到持续减费让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一系列举措综合作用下,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保持量增、面扩、价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部门多措并举之下,5月、6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扭转了4月的下跌势头。“今年年初以来,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比去年总体有所加大,这个成绩取得来之不易。”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法规部主任綦相说。
下一步,稳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更多实招将出。据悉,银保监会将继续抓好“两增”考核,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成全年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也表示,将加强与发改、财政、工信等部门合作,继续落实落细已出台政策,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行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的支持力度,共同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