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城区·殷都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用泥块和颜料记录生活(一线见闻·基层行)

——“90后”泥塑匠人黄辰的初心

黄辰展示泥塑作品

□本报记者 梁亚杰 文/图

说起泥塑作品,很多人脑海中大概会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民间老艺人握着泥塑刀,在灯光下全神贯注地雕琢。7月29日,走进电厂路街道柴库村,见到“90后”小伙儿黄辰的一刹那,记者对泥塑艺人原有的刻板印象被打破了。柜台上,一件件充满乡土气息的泥塑作品栩栩如生,它们承载着远去的记忆,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孩童在院里相互追逐打闹,农人手动脱玉米粒,村民就着火炉取暖……难以想象,把这些逝去的记忆以泥塑形式再现的竟是一位年轻人。

黄辰出生于1991年,给人的印象是讲话时脸上带着一丝腼腆,但说起心爱的泥塑作品,他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我学的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从2013年毕业那年起,我开始创作泥塑作品,这些都是我业余时间做出来的,它们大都是关于农村生活的。”

在一组以核酸检测为主题的泥塑作品中,共分医护人员检测、待检群众排队、志愿者维持秩序三个场景,7个不同形态的泥塑人物把人们齐心协力战疫的场景直观地描绘出来。“在做核酸检测时,我看到医护人员、工作人员非常辛苦,便创作了这组作品,表达我对抗疫英雄的敬意。”黄辰说。

随着亚长牛尊的“出圈”与火爆,这件出土于殷墟的青铜器成为不少人创作的源泉,黄辰靠着敏锐的观察力,以泥塑形式再现了这件文物。一块泥巴经过团、捏、揉、削,在黄辰的指尖逐渐显出牛的轮廓,再经过进一步的上料涂色,一头张嘴嘶鸣、活灵活现的牛便出现在眼前。“我的创作灵感不仅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殷都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曹操高陵、殷墟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很出名,我想把殷都区特有的一些文化元素、文化符号通过泥塑展现出来。”黄辰说。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传统技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风险和困境,黄辰却凭借着满腔的热情在年轻人中树起一个标杆。黄辰介绍,他本人是柴库村村委会委员,尽管工作繁忙,但从大学毕业至今的9年时间里,他始终未曾丢掉自己儿时起就培养起来的这项爱好。“其实,创作泥塑作品也是我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我七八岁的时候看到民间老艺人捏的泥人,感觉非常有趣,那时候我就开始捏着玩。因为感兴趣,所以这么长时间我一直在坚持。经过长期观察、琢磨,我对如何把作品打造得更精致细腻渐渐有了一些心得感悟。在创作实践中,我的作品也得到了提升。安阳民俗博物馆还收藏了我的一些作品呢!”对于自己创作的泥塑作品,黄辰充满自豪。

黄帅是柴库村党支部书记。说起黄辰从事泥塑创作这件事,他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技艺感兴趣的不多,能够把它传承下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黄辰热爱泥塑创作,这是很难得的。柴库村有战国封相台遗址,三国时期柴库村就在邺城范围内,明朝时这里又是武举的一个考场,悠久的历史为柴库村乡村振兴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方面,要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振兴,就要让更多年轻人把历史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出去。作为一名村干部,作为一名泥塑艺人,黄辰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身上的责任和担当。”

对于传统技艺的未来,黄辰充满信心:“人们常说许多老技艺在今天面临失传是因为年轻人不感兴趣,其实在我周围,不少朋友都很喜欢泥塑、面塑、糖人这些东西,加上政府现在特别注重保护‘非遗’,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这些老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