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老兵护卫光明
□本报记者 李雪 文/图
高温和暴雨交替考验着当前安阳电力的可靠供应,同样也考验着现年47岁的电力老兵郑爱强。1993年入伍,1996年退役,到供电企业工作,现任国网安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安阳供电)市西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焦裕禄共产党员服务队副队长的郑爱强,无论是在部队服役,还是20余年扎根供电抢修第一线,他时刻都以一位钢铁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个工作现场作为人生的战场追求全胜。
郑爱强带领的抢修班现有49名员工,担负着我市主城区41万低压用电客户的供电抢修及175条配电线路的操作工作。军旅生涯练就了他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更彰显了他以身作则、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胜利的军人本色。
去年7月,我市遭遇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电网也受损严重,郑爱强主动终止已经审批过的休假申请,奔赴抢修一线,连续11天坚守岗位,带领班组成员在城区道路接近瘫痪的情况下,在两天时间里完成了800余起抢修任务,超平时工作量10余倍,被评为“感动安阳2021年度人物”。
2020年,我市首战新冠肺炎疫情,全城静态管理,作为供电保障人员,郑爱强坚持在岗27天,深入确诊病例封控隔离单元组织故障抢修。今年3月13日,安阳供电接到支援吉林抗疫保电的命令,郑爱强主动请缨,加入河南省电力公司首批援助吉林抗疫保电支援队伍,驰援吉林。郑爱强作为安阳供电援吉抗疫分队负责人,在长春疫情形势严峻时段鏖战40余天,出色完成支援吉林抗疫保电任务,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可靠供电支撑,受到吉林省政府、吉林省电力公司的高度评价,彰显了特别负责任、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电力铁军”精神。
多年来,他退伍不褪色,带领班组成员努力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所带班组先后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河南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轧钢舞台上成就自己
□本报记者 姚芳 文/图
7月29日,安钢第一轧钢厂260机组电工段长翁蕴智正在对17号主电机的自动测温装置进行点检维护;作业长于洋利用班前会和大家一起重温切分生产控制要点……在第一轧钢厂,像翁蕴智、于洋这样的复转军人退伍不褪色,在轧钢生产的大舞台上学习、成长,成就了自己,也为企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复转军人有着政治素质高、组织纪律强、作风过硬的军营传统。多年来,该厂把复转军人的安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了复转军人的培训、使用机制,逐步探索出一条助推复转军人全面发展、岗位建功的新路子,使轧钢现场成为他们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在培养过程中,该厂精心发现、挑选、挖掘思想好、技术精、作风硬,具有深厚发展底蕴及可塑性潜力的复转军人,为他们建立专门的管理档案,量体定做培训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制订出“尖子带、先进帮”的一帮一、一对一方案,帮助他们尽快完成“想成才、可成才、必成才”的三级跳,早日达到令群众佩服、组织信服的先进标准,成为生产发展的“千里马”。
翁蕴智、廖移风在PLC自动控制上独挡一面,作业长于洋、蔡元和不断优化新工艺,促进切分工艺运行质量提升……该厂将他们的照片张贴于显眼位置,为职工竖立榜样。同时,该厂借助报纸、电视、局域网等媒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形成学、比、做、赶、超的强大磁场,为职工岗位成才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为供热事业默默付出
□本报记者 马原 通讯员 张承 王珏
退伍不褪色,转业不移志。他曾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军营,而今脱下军装,他把军人的钢铁意志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带到新的岗位上,干出新成绩,作出新贡献。他就是安阳益和热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和热力)调度中心主任、转业军人樊志亮。
“他不光坐在电脑前分析供热数据,还深入检修现场确定抢修方案,亲自和工人一起解决检修难题,不怕苦、不怕累,为供热事业默默地付出着。”7月31日,谈起樊志亮,同事都对他赞不绝口。
1月26日晚上11时30分,樊志亮查看供热调度数据时,突然发现有一组数据异常,凭借多年经验,他判断这组数据异常的原因一定是管网出现了漏点,于是他立即联系了相关班组值班人员对所辖区域进行排查。经过工作人员仔细排查,发现文峰大道与东工路口管网出现了泄漏,他又立即通知抢修人员,对该区域进行抢修。时值疫情防控期间,又值春节前夕,为尽快恢复正常用热,晚上12时50分,樊志亮随抢修队伍一同抵达现场,进行抢修技术指导。为保障附近居民在维修期间用暖正常,他果断提出采取带压堵漏的抢修方式进行维修,经过近7个小时的抢修,管网终于在天亮时恢复正常。
带压堵漏即供热管网在不关停的情况下进行堵漏维修,工人要穿上防护装备跳进基坑进行焊接维修,但是周围居民用热并不会受太大影响。从提出这个设想到培养技术人才,再到实施推广,樊志亮用了3年。近年,随着益和热力抢修带压堵漏技术大范围的应用,我市未出现一起较大以上的停暖事故。
扎根一线建新功
□本报记者 姚芳 通讯员 李俊珂
从当初的“橄榄绿”到如今的“沙钢红”,变换的是衣服的色彩,不变的是坚守与初心。现任沙钢集团安阳永兴特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阳永兴公司)储运队队长的王雷是该公司年轻的“80后”中层干部,也是一名光荣的退伍军人,部队的大熔炉铸就了他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参加工作后,他在本职岗位上继续谱写退伍不褪色的钢铁军魂。
王雷被任命为轧钢厂生产运转班班长后,依然保持着部队作风和军人本色。那时,他几乎每天住在车间,遇到技术难题,一次次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一遍遍从书本上寻求答案,他也从一个“新兵”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还创下了360天在岗的出勤纪录。王雷所带领的班组连续多年被评为公司先进班组,以他本人命名的“王雷劳模工作室”也随之挂牌成立。
王雷时刻把降本节支作为部门常态化工作推进。为压降车辆维护费用,提升车辆利用率,王雷带领部门全体职工积极开展群众创新活动,并结合车辆外协维修项目成立攻关研讨小组,开展自修攻关,全年申报创新性维修项目10项,创效44.21万元,其中老旧挖掘机修复项目、车辆自动覆盖篷布外修转自修被评为集团群众性创新项目三等奖。
针对车皮延时问题,他积极与公司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在车皮数量集中到达时申请老区卸车,2021年7月25日至30日仅6天时间,较之前相比车皮延时费用一项就节约了40余万元。
部队经历筑牢了他的忠诚之魂,工作经历锤炼了他的实干本领,王雷表示,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以铁骨铮铮的担当在砥砺奋进的道路上唱响最美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