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凡 通讯员 姬明月 实习生 王 雨
盛夏已至,酷暑难耐,但在岳乡大地的项目建设现场是比夏天更火热的建设场面。一个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见证着“汤阴速度”;一个个战高温、抢进度的施工场面,记录着新时代县域发展的足迹。承载希望、勾勒梦想的规划蓝图,随着项目建设的推动,正在逐步变为产业振兴发展的生动现实。
项目施工需要同时间赛跑,服务保障工作也同样需要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县规划中心积极探索了“标准制+承诺制”工作模式,让土地带上“标准”出让、用“承诺制”代替“审批制”,促进“多审合一”,全面实现了用地报批电子比对、自动审查,实行了重大建设项目和政府招商引资项目用地报批、土地征收、规划设计方案审查“三同步”。在土地成交后,企业可持土地出让合同、土地出让金票据等证明材料,容缺办理相关规划许可手续;在服务工业项目建设中,试行了工业项目审批承诺制,在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规划审查时,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设计(含日照分析)单位及相关人员签署《承诺书》,对其提交的设计、分析成果相关内容作出承诺,规划部门不再对其承诺内容进行技术审查,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定期组织对已承诺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抽查,对存在违反承诺情形的采取限期整改、纳入征信、撤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措施进行管理,消除对城乡规划实施造成的影响。
此项服务模式推行后,推动了其亮食品、安井食品、神龙腾达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和环节,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节省资金投入,实现企业“拿地即开工”新模式,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要素向高端产业和优质企业聚集,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助力汤阴县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规划中心的创新工作模式只是一个缩影,各个牵头单位、责任部门都在各显身手,创新工作方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汤阴县域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为确保项目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汤阴县组建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入库纳统、服务保障四个工作专班。针对新开工项目,逐项目、逐部门过堂对接,职能部门通力协作,联审联批联办。对在建项目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分包联系和“首席服务员”机制,建立了由41名县级领导、75个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任“首席服务员”,涵盖10个乡镇及442家企业的包联服务工作机制。实行周调度、周例会,清单化推进、台账化落实,确保督导协调标准化、服务保障优质化。不断强化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概念,持续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紧盯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先后收集、梳理问题148项,并全部解决,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
今年,汤阴县全年计划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3个,总投资205.1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1.36亿元。截至7月底,累计完成投资52.93亿元,年度目标完成率86.2%。第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共27个,总投资162.46亿元。其中,“签约一批”项目5个,总投资43亿元,已全部开工;“开工一批”项目16个,总投资101.5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05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36.35亿元,投资完成率121%,13个项目已投产;“投产一批”项目6个,总投资17.95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7.95亿元,已全部达效。“三个一批”重点项目前期手续144项已全部办结。
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发展强。下一步,汤阴县要继续扎实推动“三个一批”。县内责任局委将牢固树立项目建设主人翁意识,切实发挥“三个一批”专班作用,强化部门协调联动,紧盯第三季度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支付率等各项关键指标,及时与市对口部门对接,千方百计补短板弱项,在完成市定目标的基础上进位争先。做优做强项目储备,早着手、早谋划,提前谋划明年的重点项目,争取更多大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大盘子,补齐项目少、总量小的短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主导产业和投资重点,引进一批投资大、成长性高的产业项目,形成项目储备滚动接续机制,增强发展后劲。
同时,贯彻落实“项目周调度、月推进”工作机制,对标对表、压茬推进,紧盯省重点和市重点、“三个一批”、中央预算内、专项债中存在的各个问题项目、短板指标,细化责任清单,逐个研究破解。抢抓第三季度项目建设施工窗口期、关键季,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分包机制作用,重点推进未实质性开工、施工进度慢的问题项目,及时拨付财政资金,加快中央预算内和专项债项目施工进度,进一步提升项目开工率、完工率、投资完成率,力争形成更多投资量和实物量。
高举项目建设旗帜,书写经济发展新篇章。汤阴县将持续深化“项目为王”工作理念,聚焦“三个一批”精准发力、科学部署,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筑牢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底盘的“硬支撑”,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求真务实重干,尽忠竭智担当,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