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稳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力稳岗拓岗的多项政策举措,要求确保就业大局稳定。稳就业,既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又能为经济运行提供人力供给。随着我市出台稳就业一揽子政策,相信可以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加力稳就业 激发市场活力
□高 咪
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也是稳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当前,如何推动就业持续回稳向好,确保就业大局稳定?笔者以为,要通过稳住存量、拓展增量,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发挥消费潜能等措施实现就业突围。
稳就业要稳住存量、拓展增量,挖潜力扩大“就业蓄水池”。企业、个体工商户作为市场主体是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持续落实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有助于提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7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力稳岗拓岗的政策举措,其中就提到通过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如实行社保费缓缴、稳岗返还、就业补助,发放创业补贴等办法增加就业岗位,为市场主体“输血补气”。当然稳住存量,也要拓展增量。如今,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等新职业为年轻人提供就业新方向。我们在积极拥抱新的就业岗位时,也要做好保障供给,完善社保、医疗等服务体系,真正发挥灵活就业“蓄水池”的作用。
稳就业要稳住重点群体就业,做好就业服务和兜底保障。重点人群是解决好就业问题的关键。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6万人,还有3亿农民工需要在城市就业,就业形势严峻,保障好重点人群的就业,就坚守住了就业底线。今年,我市出台的《安阳市稳就业政策措施三十条》中,对重点群体就业细化优化、精准施策,如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招聘中,在去年基础上增加30%的就业岗位。开发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就业见习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举行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等。这些“一对一”“点对点”对接重点人群的举措,针对就业群体的特点和要求,实现了精准化、个性化就业供给。我们要按照条例把就业帮扶措施落实落细,打通就业难点、痛点,为重点人群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稳就业还需要扩大消费,通过消费带动作用,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稳就业。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对产业升级、社会投资、带动就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当前,我市打出一系列消费“组合拳”,比如,发放“助商惠民·乐购安阳”消费券,开展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加快释放消费市场潜力。相信,通过扩内需、促消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必定为稳就业蓄积更充沛的“源头活水”。
转变观念 逐梦就业新风口
□邓 娴
又到一年毕业季。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尤其不同,一是毕业生人数历年来最多;二是受疫情影响,线下招聘受阻,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同时,新业态提供了新风口,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抓住新机遇,逐梦就业新风口。
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通过校园访谈和问卷调查大学生就业意愿,得出这样的结论:有72.25%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对就业选择产生了影响,其中80.8%的人更加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稳定职业是很多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当然,选择一个稳定的职业无可厚非,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要放宽眼界,在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等新风口中找寻发展机遇。
日前,人社部发布今年第一季度岗位“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从职业类别看,生产制造业、服务业成为“最缺工”的两个行业。制造业不吃香是因为在多数人的眼中,似乎去制造业、去工厂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好像有点屈才,而且,对毕业就进工厂心存芥蒂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其实,在新发展理念下,各地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路径。我市的很多企业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流水线代替了大部分的脏活儿、累活儿,转型升级后的制造业工厂用上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需要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与机器对话。因此,毕业生对传统行业要有新的认识,打破思想局限,到制造业、服务业等用工紧缺的行业寻找发展机遇。另外,毕业生要能在新职业中找到发展前景。日前,人社部向社会公示了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等18个新职业。新职业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毕业生要多多关注新职业、新业态,在新领域找到能施展才华的舞台。
挑战也是机遇,压力也是动力。当下,各方面的促就业政策正在稳妥推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毕业生要抓住机遇,调整思路,勇于面对新变化、尝试新职业,展示才华、成就自我。
硬核技术赋能乡村就业
□高 倩
最近,本报报道了林州市黄华镇魏家庄村蔡家沟自然村的巨变。以前这是个穷村,如今村民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以当地的老平农家院为例,最近3年每年的营业额都在100万元以上,被评为黄华镇“最美农家乐”、河南省“巧媳妇创业基地”。这是转变思路在乡村创业就业,开创新生活的例证。
在我市,像蔡家沟村一样吃上生态旅游饭的乡村不在少数。农村不仅有能变现的绿水青山,更有广袤的土地,有丰富的物产与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等。近年,我市农村创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批有学历、有技术的人才成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领头人,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在广袤农村成长起来。祖籍滑县的邓莹莹硕士毕业后,丢下了农科院的正式工作回乡创业,如今,她的玫瑰种植基地已发展成集花卉种植、精油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特色花卉产业基地。
农村创业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是大势所趋。此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100万以上,基本实现农业重点县的行政村全覆盖。显然,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再者,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带头人,也需要有知识、有技术的新青年、新农人参与。而目前,农村创业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项目、政策扶持,而是缺少能干事、肯干事的年轻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信多数人都有一个归园田居的梦,但这并不代表,只要我们到农村去就能让土地生金,捧上金饭碗。不管是转型的乡村还是创业的个人,这些成功的案例都离不开新农人的新思路,更离不开他们的经验与技术。前不久,几所农业院校通过很多形式进行招生,年轻人如果抱有扎根乡村、建设家乡的理想,还应脚踏实地,做好调查,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只有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才能支撑起今后的乡村创业就业梦。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用硬核技能为乡村就业赋能,需要加大培育力度,跟上时代步伐,打开思路、建好平台,例如搞好线上直播与无人机培训等,让新农人更好适应新环境,能更好驾驭新农具、使用新农资,如此,可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