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司法服务效能之星”系列报道之刘现光

用心办好每一起案件

工作中的刘现光(郑艳芬 摄)

□本报记者 王 璐 通讯员 郑艳芬

法院执行工作是维护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群众对每起案件的合法权益能否兑现充满期待。在汤阴县人民法院,有这样一名执行法官,他抱着“只要案件没终结,就有清偿可能;今天可能没结果,也许明天有转机”的执着信念,立足岗位,踔厉奋发,履行着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他就是汤阴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刘现光。

坚定信心决心 攻坚执结疑难案

2008年,刘现光退伍转业到汤阴县人民法院工作。部队的经历培养了他过硬的作风,转业到法院后他迅速转变角色,投入到执行工作中。执行的艰辛和困难,锤炼了他的意志品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增强了他干好工作的信心决心;当事人对执行结果的期盼,化为了他攻克一个个案件的工作动力。

在张某诉刘某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中,张某被刘某开车撞倒后,双目失明、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被告刘某赔偿张某20余万元。判决生效后,刘某迟迟没有履行。无奈之下,张某到汤阴县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干警查询被执行人刘某的相关信息后发现,刘某名下无财产且本人不知所踪,该案陷入困境。随后,该案被列为涉民生案件专项清理活动重点攻坚案件,交由刘现光主办。

刘现光一次次到被执行人刘某家走访,但一次次无果而返。他没有气馁,反复梳理案件细节,分析刘某的人际关系,努力寻找案件突破口。

多次走访中,刘现光得知刘某的儿子可能在濮阳市上学,对于刘某是否也在濮阳,他虽没有十足把握,但仍决定去看看。到濮阳后,刘现光根据刘某儿子的年龄走访了多个学校,最终了解到刘某在濮阳市一家保险公司上班的确切信息。刘现光随即赶到该保险公司,亮明身份,调取刘某在该公司的工资收入信息,并依法拘传刘某。最终,刘某向受害者张某支付了赔偿款。

兼顾法理情理 释法明理解纠葛

面对形形色色的执行案件,刘现光既能做到雷厉风行、果敢刚毅,展现执行工作的“硬度”,也常用温言暖语、不厌其烦的态度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体现一名执行法官的温度。

2020年的一起案件,被执行人张老太的儿子在工地发生事故身亡。案件判决后,张老太拿走了所有赔偿款,儿媳段某无论怎样据理力争,张老太就是一分钱也不给。段某只好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想拿回属于自己和儿子的那部分赔偿款。

当刘现光找到张老太做思想工作时,张老太语气很强硬,不容商量。一次、两次、三次……刘现光也记不得往返了多少趟,可张老太丝毫不为所动,“就是你们拘留我,我也不会把钱给儿媳妇的!”刘现光知道,张老太的固执背后是丧子之痛、是舐犊情深,只有打开她的心结,案件才能执结。

带着这样的思路,刘现光拿出“铁杵磨成针”的耐心,每次见面都认真倾听张老太的想法,和她聊法理、聊情理。刘现光对张老太说:“大娘,儿子、孙子都应该是您的‘心头肉’。您的孙子还小,儿媳妇还需要抚养孩子,您应该放下包袱,留个念想,留住这个家的亲情。”一个月过去,张老太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她主动将应该给儿媳妇和孙子的赔偿款交到刘现光手里,嘴里还连连念叨:“如果不是你劝我,我真会把这个家弄没的,谢谢你,你是个好法官!”

永葆底色本色 执法为民守初心

执行工作千头万绪,哪个环节都关乎着群众利益,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有丝毫懈怠。刘现光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始终铭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在为民执行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2021年的一天凌晨,刘现光接到申请人的电话,得知被执行人的一辆半挂汽车出现在湖南某地,刘现光当即决定和另一名执行法官一起连夜前往湖南。经过千里夜奔,成功将车辆查封,但如何处置变现又成了难题。因刘现光在部队服役期间就有大车驾照,他自己驾驶半挂汽车行驶上千公里,进入汤阴县地界后才长舒了一口气。由于车辆被实际控制,最终该案也圆满执结。虽然该案也能委托执行,但刘现光说:“晚去一刻,车辆就有被转移的风险,为人民群众服务,我们不能等。”

为了将当事人的“纸上权利”兑现成真金白银,刘现光每天坚持早早来到办公室,忙完一天的工作往往已是华灯初上,单位的保安晚上巡逻,经常能和他不期而遇。当同事与他交流执行工作的感受时,他常说,执行工作虽然辛苦,但要担得起这份责任,赢得群众信任,就需要牢记入党初心,坚守为民思想,保持为民情怀,加倍努力工作,通过高效执结每起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的胜诉权益,真正实现执行工作的价值。

到法院工作以来,刘现光两次被记个人三等功,先后获得全省“百日执行风暴”专项活动先进个人、“全市法院优秀执行干警”等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