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俊英 通讯员 杜慧欣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写照。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文峰区北大街街道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和谐活力北办”目标,加大“五星”支部创建力度,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夯实“三大行动”
激发创建动能
“堡垒行动”夯基础。该街道通过进楼栋主动找和到小区主动亮等方式,摸清小区党员情况,将在职党员、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吸纳为楼栋党员中心户,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员中心户”上下联动的组织链条,延伸创建的组织触角,组织党员积极参与“五星”支部创建,引领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共创共治共享。
“头雁行动”育队伍。该街道开设“书记论坛”,着力培养全能型专职“头雁”队伍;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到大寺前社区、文源社区等观摩学习,通过采取“擂台比武+公开竞聘”的方式进行大练兵,破解支部书记“能干不能讲”的难题,不断提升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激活社区党组织书记在“五星”支部创建中的“一池春水”。
“喇叭行动”造氛围。该街道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制作固定标语、LED电子显示屏标语,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演讲比赛等活动,广泛宣传“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健全“三大机制”
织密创建体系
责任机制抓落实。该街道建立一抓到底的创建责任体系,推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紧紧扭住党支部书记队伍这个“牛鼻子”,用好考核“指挥棒”,压紧压实创建责任。对于“五星”里的每颗“星”,由相关科级干部牵头形成创建专班工作机制,精心打造、细心谋划、整体推进创建工作,形成“文峰党建引领、北办星光辉映”的良好局面。
联建机制聚合力。该街道实施“1+7”党建联建工作机制,建强横贯基层的组织动员体系,明确16个共建成员单位的共建责任。“1”即街道党工委牵头抓总,“7”即议事协商制度、共驻共建制度、轮流值班制度、沟通联系制度、活动联创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信息宣传制度。7项制度的建立,确保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作用,通过问需、问计、问效等共商环节,及时研究党建联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推动工作开展。
议事机制强引领。该街道将“五星”支部创建列入社区“一征三议两公开”事项内容,让每位居民都有话语权,既当“参战员”又做“督导员”;通过建立完善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以物业公司为中心,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广泛参与的多方协商机制,联动解决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难题。
提升“三大服务”
强化治理效能
上门服务暖民心。该街道充分利用网格员和党员中心户上门关怀、党支部上门服务等方式,及时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难题,特别是针对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开展帮办代办和邻里互助服务,让特殊群体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服务。今年年初以来,该街道已开展上门服务1000余次,收集和解决问题100余个。该街道设立“每周一帮”服务岗,由小区党支部、社区工作人员定时为群众提供面对面服务,每周由党群服务站工作人员收集整理问题,以“集结速度”提升服务质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厘米”。
便民服务惠民心。该街道盘活居民小区碎片化空间资源,建设老年活动室、儿童活动室等活动场所,提供健身器材、垃圾分类投放箱等便民服务设施;疫情防控期间,为辖区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800余人制作“安馨办”二维码卡片,为老人提供贴心服务,提高了核酸检测效率。
多彩服务得民心。该街道按照“一社区一文化一主题”工作理念,盘活“五星”支部创建整盘棋,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建主题日等活动,组织开展“情暖夕阳”“棋乐无穷”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风尚,倾力打造有烟火味、人情味、文化味的社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该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来自扎实的基层社会治理,通过扎实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街道治理能力必将得到提升,“宜居宜业宜商和谐活力北办”建设之路必将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