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振心”(今日谈)

□王慧敏

“乡村振兴,咱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近日,从殷都区曲沟镇东彰武村采访回来,村民杨秀英的话一直萦绕在笔者耳边。她平日在村里的合作社基地打工,一顶草帽、一双胶鞋是标配,一天下来浑身沾满泥土,身体疲惫,眼里却有光。遇到村里有集体活动,她便放下手中活儿,和其他村民一起穿上志愿者红马甲,起早贪黑忙活,不计报酬也心甘情愿。从她身上,笔者感受到了乡村振兴路上群众应有的那股精气神儿。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振心”。只有抓住这个关键因素,才能激活乡村振兴强大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把推动乡村振兴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安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结合,是人才、资源、战略的有效统一。笔者自幼生长在农村,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扎根农村一线采访,对比先进村庄与落后村庄,除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先进村庄的干部群众,人人身上都有一股精气神儿,为了乡村发展,办法永远比困难多。而落后村庄则给人的感觉是疲疲沓沓,无论要干什么,总会被所谓的“拦路虎”拦下。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先把“心”振奋起来。那么,要振谁的心?振“领头羊”的心、振乡贤能人的心、振广大农民群众的心。

村干部是贯彻落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羊”,这一“关键少数”的关键能力需要被充分激发出来。乡镇(街道)应在为乡村选优配强村干部基础上,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其振兴乡村履职能力的同时,使其对新时代有更清醒的认识,找准自己的定位,施展自己的能力。要加强管理考核,创新制定奖励激励机制,锤炼其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断激发他们干事创业活力,引导村民开拓进取,实现振兴壮举。

乡贤能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人才,或有创业经历,或有管理经验,或有一技之长。他们热情的干劲、旺盛的精力、成熟的心智都是农村建设中缺乏的,他们带回的资金、技术、产业,更是农村建设中最迫切需要的。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家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政府和村集体应想尽办法,号召村里以及从村里走出去的能人积极投身农村建设,通过能人效应激活“一池春水”。前不久,云南省印发通知,号召在职在编公职人员回家乡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就具有借鉴意义。

农民群众既是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群体,承担着唱主角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健全制度保障,完善农村组织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要针对乡村振兴要求,在农村构筑起有效的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同时,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拜群众为师,主动问计于民,唤醒群众“我是主角”的意识,真正让“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在增强群众对乡村振兴的归属感、责任感、认同感的过程中,运用群众的智慧推动工作、汇聚群众的力量攻坚克难,使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释放,从而让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工程实施得更有力度。

在我市许多村庄,农民群众正攒足劲儿与村干部、乡贤能人一起,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未来。只要把人的精神振奋起来,就一定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绘就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