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

编者按

5月21日至28日是全国科技活动周,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时评,我们一起聚焦科技的话题。

让更多人拥有科学梦想

□邓娴

近日,我市印发《安阳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安阳市“十四五”时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要目标、提升行动、重点工程等,开启了安阳市科学素质建设新征程。按照该方案,到2025年,安阳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力争达到15.2%。

《实施方案》的发布是对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持续推进。至“十三五”末,安阳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2%,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且越过了10%这一迈进创新型国家门槛的重要标志线。此次《实施方案》提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2%的目标,这是在现有水平上的又一大提升,必定会在更广的范围内种下科学的种子,让更多的公民在科学之光的照耀下实现新的梦想。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再靠人多力量大的“蛮干”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的是高效率的“巧干”。怎么做能够既省事省力又节能高效,而且对环境友好,只有在科学技术中找答案。比如,过去农民给农作物喷洒农药,用小型喷雾器一个人一上午喷不了两亩地,而现在用无人机飞防,一台无人机一天可防治20公顷。不仅在农业生产上,各行各业都需要在科技的带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今,一些智能家电成为众多家庭的普通物件,核酸采样机器人在上海问世,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智慧而且便捷。智能的生活需要更多智能产品,比如对老年人的照护、对残障人士的帮扶等,都需要更多更新迭代的科技产品,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播撒科学的种子,让更多人拥有科学的梦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智能生活的幸福创造需要科技的有力支撑,我们要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科学的梦想,厚植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激发人们创新创造的活力源泉。要瞄准重点人群,在青少年心中播种科学的梦想,在中小学、幼儿园多开展科技讲座、科技制作比赛等;把科技馆搬到田间地头,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把科普活动送进社区、工厂,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要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科技场馆多举办科普活动,让百姓共享科普资源。

科学素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进入“十四五”,开启新征程,我们要打牢基础,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社会创新能力,争取在新一轮的赛程上跑出加速度,为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

坚持创新 为发展蓄势储能

□高 倩

从每分钟生产200米钢筋,到每分钟1000米至1200米。在安阳复星合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线材立式上料系统”,一根根钢筋快速“流向”生产线。这个让生产效率整整提升5倍以上的系统,在4月底被评为中国专利优秀奖。

技术创新带给企业的是品牌荣誉,更是赖以生存、谋求发展的竞争力。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来说,有了独门绝技,就有了发展的后劲儿,就能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技术创新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是实现经济复苏、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向科学进军到如今的创新驱动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技自立自强是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我们应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为发展蓄势储能。

加大科技创新离不开政策支持。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保各项创新举措落实到位,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今年1月,《安阳市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细则》发布,对促进创新型企业数量和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度增长,发挥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及规范科技创新资金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如此,我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在今年3月又推出十项举措助力科技创新,政府相关部门到位不错位、帮忙不添乱,尽最大能力搞好服务,还建设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安阳科技创新大脑”,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加大科技创新要形成科技孵化体系,为各类科技创新组织提供平台,不断储备创新资源。科技孵化载体是一方沃土,有了好的生长环境,才能孕育出更多优质科技企业。近年,我市的科技孵化载体越来越多,去年,我市相关部门又引入认定了北清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安阳筑梦之星科技孵化中心、洹北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孵化载体。相关部门要提高资源组织能力,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各种要素的聚集、优化,建立多层次科技孵化载体,而科技孵化器作为平台机构,应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服务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孵化服务,提高孵化速度和成功率。

未来,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结合目标定位,瞄准事关地方发展的基础核心领域,前瞻部署、提前储备,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坚持自立自强,构建好地方发展的科技力量。

弘扬科学家精神 建功新时代

□高 咪

近日,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10位科技工作者当选。他们身处不同岗位、不同领域,但都以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为己任,让科技为人类造福,功绩值得铭记,精神值得弘扬。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需要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学习先进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只有重视科学、尊重科技工作者,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激发强大创新动力。

科学家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激励引领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力量源泉。新中国成立之初,邓稼先、陈景润、李四光老一辈科学家,有的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扎根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有的隐名埋姓、兢兢业业日复一日,最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精神感人至深。新一代的科学家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不断从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奉献人民。

当然,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技工作者不仅要能吃苦、勇于奉献,也要苦练本领、增长才干。当今时代,知识迭代更新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新时代的科学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知识积累、提升创新能力,历练过硬技术本领,才能提升学术造诣水平,拓宽科学视野,真正作出成绩,攀登科学高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板凳甘坐十年”的耐心和毅力,更要有扎根生活、深入基层的锻炼和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应用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还要营造出有利于各类人才发挥才智的良好环境,全社会要给予科技工作者充分的关注、支持和尊重,让他们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本职工作上,全面释放才华和能量。在体制机制上,要创新激励保障机制,让人才一心一意搞科研。在社会宣传上,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宣传,让榜样的形象深入人心。在日常生活中,要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让科技进校园、进小区,触发普通民众对科技的兴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良好风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