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2年2月25日 星期
杏坛随笔
我们都是河南人


□杨林战

哈密和河南关系密切。河南省对口援建单位是哈密市,豫哈牵手多年,屡创辉煌。在民间层面,到新疆、哈密生活工作的河南人络绎不绝,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

去哈密前,安阳市人民检察院援疆人士申检察官就热情地给我介绍了哈密的基本情况。他在哈密市所辖巴里坤县援疆,该县在天山北麓,夏天风景如画,冬天大雪纷飞,天气奇寒。他经受住了考验,出色地完成了援疆任务。电话中,他给我介绍了哈密的生活习惯,盛赞了那里的平安祥和,鼓励我敞开胸襟迎接新的生活。到了那里之后,安阳市气象局援疆人士黄先生主动联系我,询问我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邀请我小聚一下,消除我离开家乡难免会有的莫名惆怅。黄先生肤白而瘦,让我大为惊奇,因为当地的光线非常强烈,男士保持如此“美颜”实属不易。黄先生说,援疆生活非常充实,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工作等待处理,晚上及周末加班乃是家常便饭,而这样的忙碌,不但让自己避免晒黑,而且还免除了思乡之苦。黄先生最后的结论:努力工作,充分占用时间,既援疆作贡献,又解除思乡病,一举两得。我几次打算回请一下黄先生,但他实在忙得脱不了身,以至于这个愿望直到他离疆之前也没有实现,这个遗憾只能等到回安阳之后再弥补了。

去年暑期刚过,我们一行乘坐火车返回哈密,安阳没有直达火车,要先到石家庄火车站然后转到北站乘火车。从石家庄火车站到北站,需要乘坐20路公交车。上车后,我们一行坐在车的尾端,周围的乘客都提着大包小包,听他们的口音有点熟悉,就和他们搭话,没错,是来自林州的老乡。他们也是去哈密,在那里修公路。我问他们在哈密修公路苦不苦,他们回答,哪有不苦的活儿,但有老乡在身边,就感到很快乐。

在北站候车厅候车时,两位女士见我站着,就招呼我坐到她们身边的一个空位上。聊起来才知道,两位女士来自鹤壁市,也是前去哈密。她们是两姐妹,在哈密做生意多年,一人售卖玉器,另一人从事服装行业,户口都落在哈密,孩子都在那边上学。她们居住的地方距离我们支教的学校不远,盛情邀请喜欢玩石头的老师有时间去她们的店里看一看。亲不亲,故乡人,邀请得诚恳,答应得也痛快。

开始听到乡音很惊奇,后来听到了越来越多的乡音,老乡见老乡,原来很平常。哈密是河南省对口援建地区,在这里各行各业都有河南人的身影。购买“一包糖”(一种甜瓜),街边小贩是周口人;修理一下自行车,车行老板是许昌人;到饭馆吃拌面,饭馆老板娘是驻马店人。回到小区,看大门的保安远远地跟我们打招呼,他们是漯河人。不过,直接放行可不行,疫情防控期间,测量体温、查看健康码后才会放行。这才像河南老乡,在大是大非面前,亲戚朋友都不能迁就。抬头不见低头见,到处都有河南人。

有一次,我和王老师去黄田民族学生家家访,问起女主人家里有没有地。她回答:“有哪有哪,都包给‘口里’的老板了。”中午,我和王老师在村子里转悠,一边走一边摘桑葚吃。在哈密,尤其是少数民族同胞家的房前屋后大多种有桑树,而且每年举办桑葚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在我们眼里视为美食的桑葚,当地人却熟视无睹,任其自行成熟、坠落。我和王老师走到村外,满眼都是西瓜,绿油油一大片。西瓜地里有两个人在侍弄秧苗,我随口问,西瓜什么时候上市,对方一回答,哎哟,又是河南老乡!去年10月,我和同事前往靠近中蒙边境的淖毛湖(哈密市伊吾县下属乡镇),当时天气已经很凉了,却还能见到最后一茬哈密瓜。我们上前问哈密瓜价格,老板的回答是河南口音。他是许昌人,和儿子儿媳在这里做生意。我问他想家不,他回答得很实在:“那咋能不想咧,不过来这儿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淖毛湖这个地方人少、清净。”河南人适应能力有多强可想而知,人窝里如鱼得水,人少处也能找到位置。

河南老乡,分散在新疆的各个地方,融入当地经济文化生活,用辛勤劳动为这里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安阳市第二中学)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所有新闻(含图片)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