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慧 通讯员 宋彦臣
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突袭,我市市场监管系统第一时间响应,讲政治、顾大局,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在疫情中砥砺逆行,农贸市场、商场超市、核酸检测点、社区隔离点随处可见“市监蓝”的身影。
担当,市场价格稳定背后的努力
物价稳则市场稳。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加大了生活必需品保供力度,保障市场价格稳定,特别是蔬菜价格与疫情发生前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这其中,市市场监管系统雷厉风行、有案必查的价格监管举措发挥了很大作用。
“这里一颗白菜卖到了二三十元!”疫情伊始,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文峰大队接到消费者的投诉,立即对案件展开调查,对全市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
“1月上旬,我市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我局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下发《关于加强疫情防控市场价格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向广大经营商户印发《规范市场价格的提醒告诫书》。”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该局成立了价格稳定专班,下设4个督导组,负责对全市主要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药店进行督导检查,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哄抬价格、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价格违法行为。
市市场监管系统坚持每日对全市的粮油、肉、蛋、菜及口罩、消毒液等重要民生商品和防疫物品进行价格监督检查,并选取全市30余个超市、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作为重要民生商品和防疫物品价格监测点,根据价格变动情况,及时对价格违法行为进行快速处置。
截至2月6日,全市共出动价格监管人员1658人次,检查场所2932家次,对816起价格过高行为进行了提醒告诫,立案7起,确保了全市商品价格总体水平运行平稳。
担当,疫情源头防范中的坚守
疫情防控期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扎牢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口袋”,下发了《关于强化进口冷链食品排查整治市场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强调所有进入我市的进口冷链食品全部进入集中监管仓进行集中消杀、集中检测、集中赋码、集中监管;加大对农贸市场、海鲜市场、大中型商超、进口冷链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第三方冷库等重点场所和进口冷藏冷冻畜禽肉水产品等重点产品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仓外运行”“体制外循环”以及生产经营贮存没有“三证一码”或来源不明进口冷链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截至2月6日,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监督检查第三方冷库139家次、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1261家次,发现整改问题隐患8家次。
对进口水果经营、贮存等环节实行“六专”管理,要求落实进口水果采购进货查验、实名制销售管理和信息公示制度,同时向社会发布《进口水果经营及消费提示》。截至2月6日,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出动792人次,排查农贸市场29家次、大中型商超89家次、各类水果经营户615家次,处理了2起进口水果问题。
加大对辖区药品零售企业疫情防控日常检查,监督零售药店继续停售退烧药和有抗病毒、退热功效的中成药,实名登记销售抗生素、抗病毒、止咳类药品,落实店内消杀、进店戴口罩、测体温、扫码等疫情防控要求。1月8日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检查零售药店4200余家次,对登记抗生素销售信息不全的3家药店责令整改,对未按要求登记抗生素类药品销售记录、未落实进店人员测体温、扫健康码的11家药店进行停业整顿。
担当,抗疫一线的奉献
按照市疫情物资保障组统一安排,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承担防疫捐赠物资接收分发工作。十几名干部职工昼夜奋战在一线,从高速公路路口接送车辆、组织人员卸载搬运,到清点物资数量、办理划拨手续,及时解决了滑县医用防护服、文峰区外科手套、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鼻拭子、特大号医用防护服供应等问题。组织药械企业将紧急采购的2.3万余个暖宝贴配送到9个县(市)区的20个市直援助核酸采样点,为4735名一线医务人员送去温暖。
疫情防控期间,市市场监管系统先后有60余名党员干部主动请缨参加一线防疫工作。他们有的人每天骑车10余公里到达服务社区,有的人把孩子一人留在家中,有的坚守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汤阴县五陵镇和白营镇……寒冬腊月,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用坚守与奉献为全市百姓构筑起一道健康防线。
市市场监管系统的下沉干部积极帮助当地政府解决物资短缺问题,向殷都区钢五社区送去3000个口罩、30套防护服、30升酒精,协调解决帐篷4个;向汤阴县五陵镇捐赠价值6000余元的免洗消毒液、酒精、一次性外科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隔离面罩等防疫物资;携手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复星合力等公司向汤阴县白营镇捐赠一次性外科手套1000副、医用防护口罩8000个、医用外科口罩35000个、医用防护服830套、免洗手消毒凝胶1000瓶、医用乙醇消毒剂120桶。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个个难忘的场景绘就成安阳市场监管战“疫”的全景图,充分体现出安阳市场监管队伍关键时刻冲得上、敢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