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凡 刘安娜 实习生 王 雨
宏图激斗志,战鼓催人征。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汤阴的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汤阴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优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汤阴县该如何找准今年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近日,汤阴县召开的2022年年度工作会上给出了答案。
回首过去 坚定了高质量发展信心
2021年,汤阴县生产总值完成175.4亿元,同比增长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1亿元,同比增长17.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5万元,同比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8.2亿元,同比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6亿元,同比增长7.7%。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汤河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持续稳定、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食品加工、医药大健康、精品钢及深加工主导产业,签约总投资209.3亿元的中粮面制品加工基地、华润三九中药全产业链、亚新钢铁节能综合利用和智能化改造等项目45个。完成省、市重点项目投资89.6亿元,安井食品、万庄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华能热电等项目竣工投产投用。投资33.9亿元,新建鞍山神龙腾达特种金属板材、浙江华康赤藓糖醇、山东惠发中央厨房等项目33个,实体经济基础得到持续稳固。
产业发展加快转型。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备案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9家。永新化学被认定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万庄保税仓库通过省、市海关验收,铁路专用线打通安阳出海国际物流通道。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6个。稳步推进5G网络覆盖,建成5G基站55个。华能热电蒸汽管网铺设工程顺利完工,为汤阴县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企业提供稳定、优惠的热源,有力推动了全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程。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做优城市发展顶层设计。投资1.8亿元,完成长虹路、光明路等10条道路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投资2550万元,实施3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全面改善老城区群众居住环境。投资300余万元,推进城中村供水设施建设,为1000余户群众送上甘甜清冽的丹江水。投资7100余万元,完成县域建成区污水管网建设。铺设集中供热管网12公里。西苏庄、杨村、张庄等片区安置房主体竣工。开展门头牌匾和广告专项治理,实行“一店一牌”。整理空中废旧线缆473千米。新增公共停车位2312个。开展窨井盖专项整治,共排查窨井盖8.2万余个。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年完成绿化造林面积约733公顷,省级森林城市顺利通过验收。
乡村振兴基础更趋牢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举措,兜底保障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协调各类资金1303.3万元,累计救助帮助困难群众5882人次。投入资金110余万元,为全县43万农业人口购买防止返贫致贫保险,兜牢最后防线。投入资金3212万元,做好五大扶贫产业帮扶。全县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30个。实施农村环卫保洁一体化,在全市率先实现垃圾处理公司化运营全覆盖。建设“四好农村路”113公里,打造特色村庄39个。16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投资4.1亿元,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项目。投资4866万元,新建人和大道小学。投资687万元,规划学前教育项目4个。启动实施健康乡村建设工作,完成54个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菜园镇卫生院被授予“省级示范中医馆”。发放各类民生保障资金4833万元。投资257万元,建成5家日间照料中心。投资7000万元,建设4家中心养老机构。投资1117万元,建成全市首家困难失能人员照护服务中心。完成全县5座甲骨文书屋选址工作,全民健身馆主体建设基本完工,高质量承办周易文化论坛。环境治理取得新突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20天,较2020年增加20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进展,平安建设及政法服务满意度位居全市第一。坚持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荣获“河南省双拥模范县”称号。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展望未来 锚定了高质量发展目标
通过近年的发展,汤阴具备了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产业基础更加牢固,发展氛围更加浓厚。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汤阴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县上下将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地,做到“六个坚持”、实现“六个突破”,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坚持抓好疫情防控,在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完善疫情防控机制,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集中隔离转居家隔离、居家健康监测人员管控措施。有效发挥“十个哨点”作用,确保早发现、早预警、早报告。细化应急方案措施,科学制定工作流程图,强化疫情应急处置全流程桌面推演。推动“场所码”使用全覆盖,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奖惩机制。
坚持抓好项目建设,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今年年底前争取签约落地两家符合主导产业的“四类”企业,协调推进中粮面制品等重点项目落地进程,加快益海嘉里三期等重点项目对接进程,加快安井食品三期、河南糖醇功能糖醇项目建成投产,推进华润三九中药全产业链等项目开工建设,促进安阳机场等在建、续建项目竣工投产。紧盯总投资20.85亿元的200个省规划项目,推动灾后重建项目与“三个一批”活动有机结合。开通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绿色通道,聘请专家“一对一”“点对点”指导项目建设。持续强化“万人助万企”和“四级分包”工作。
坚持抓好工业转型,在加快产业现代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系统备案达到55家。引导和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深入推动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园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豫鑫糖醇园等,吸引更多项目入驻。依托“服务专班”及“四级分包”机制,打造“全省优质服务园区”升级版。持续推进“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建设引才育才创新平台。深入研究破解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劳务用工、产品销售等难题。
坚持抓好城市发展,在提升城市品位上实现新突破。持续完善城市交通系统,统筹规划提升城市管网效能。实施总投资8.3亿元的道路、照明等13个城市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项目,启动总投资16.2亿元的文圣河、如意湖等水系项目,加快总投资5570万元的岳飞庙、羑里城恢复重建及配套提升项目。深化全域无垃圾治理和城市清洁行动,积极推进厨余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打造精细化管理示范街区,积极打造管线整治示范道路,推进城市公共区域窨井设施整治提升,推动数字化城管系统升级。加快推进湿地公园配套项目、生态旅居房项目等建设进度。统筹推进减煤、治源、控车、抑尘、禁烧等工作。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
坚持抓好乡村振兴,在打造美丽新农村上实现新突破。建立健全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长效工作机制,深入实施镇容镇貌、村容村貌提升工程,统筹推进背街小巷道路硬化和农村“厕所革命”工作。严格落实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相关制度,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加快总投资3.9亿元的灾后水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动投资4000万元的伏道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实施投资3000万元的省级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保持过渡期内主要政策不变,坚持“四个不摘”,加强“三类”人群动态监测,加快拓展公益岗位和协议用工,推动中升奶牛、光伏发电等扶贫项目发展。
坚持抓好民生事业,在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上实现新突破。深度融合发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投入。加快文化艺术博览馆、文化中心西区建设,完成全民健身馆建设。扎实做好“一老一小”照护服务,完成10个乡镇未成年人保护站、20家农村幸福院配建,4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配建和3家敬老院提升改造工作。加快职教中心新校区、人和大道小学、崇文小学等项目建设。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持续推进基层自治建设,规范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做好全国首批“金牌调解组织”参评迎检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三零”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