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政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

选育早熟棉花品种 打赢种业翻身仗
——记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范术丽

□本报记者 赵 慧

进入冬季,忙碌了一整年的农户们迎来了难得的闲暇时间。11月25日,记者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遗传育种室主任范术丽却在忙着打点行装,她要尽快抵达位于海南的棉花南繁基地,继续新品种选育工作。范术丽一直从事早熟棉花育种和分子遗传改良研究工作。

“我从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做棉花遗传育种工作,主要的方向就是早熟棉花品种选育。”即将启程的范术丽提及自己的工作,便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国家处在北温带,小麦收获之后光热资源还有剩余。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农户希望在小麦收获之后再种一季棉花。但是在黄河流域,6月份麦收后留给棉花的生长时间不够充裕。我们从事早熟棉花品种选育的目的就是在保证不影响小麦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棉花直接播种,并且棉花产量、质量都不受影响,最终实现麦棉两熟。”

据了解,20世纪中后期,我国开始从美国引进棉花品种。这类棉花纤维细且长,能够进行精纺,但是生长周期需要140天,无法满足农户两熟种植需求。自从成立早熟棉花品种选育课题组之后,专家们经过努力,将引进的棉花通过不断杂交和回交选育而来的早熟棉生育期缩短到120天,进而缩短到105天。但是要实现麦棉两熟,还需要在小麦未收割时将棉花套种进去,这就需要大量人工。为了实现棉花直接播种,范术丽和她的同事们经过不断努力,已经育成了100天以内的棉花品种。“这个品种目前正在河南开封进行生产示范。目前示范效果还不错。这个新品种如果通过省级及国家级审定,在咱们国家的种业振兴进程中就能够开辟黄河流域麦后直接播种这一新的种植方式,对农户提高经济收入发挥重要作用。”范术丽高兴地介绍。

这只是范术丽取得的众多成绩中的一个。早在她刚从事工作的时候就在导师帮助下解决了早熟棉的早衰问题。范术丽告诉记者:“对于任何一个植物来说,早熟可能出现早衰。而当时早衰在早熟棉当中还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很多早熟棉花品种结铃后,特别是在棉花生长发育后期,叶片提早干枯、脱落,棉株上部棉铃营养供应不足,铃重下降,纤维成熟度差,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导师提出人的早衰跟人体内的SOD,就是跟过氧化氢酶有关,生物都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导师的启发及帮助下,我们通过研究不早衰的早熟棉材料,发现棉株体内这类酶活性含量相对较高,建立形成了生化辅助育种技术,利用该技术手段辅助选育出了一系列的不早衰的早熟棉品种,攻克了早熟棉普遍早衰的问题。”

通过杂交和系统选育,范术丽及其团队育成丰产优质早熟棉品种中棉所24、中棉所27和中棉所36,并率先将3个品种引种到新疆,通过驻点试验和示范,3个品种累计种植200多万公顷,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采用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其中中棉所45、中棉所50两个品种分别为黄河流域麦套棉和夏棉主栽品种;中棉所50连续16年成为国家和省级早熟棉区试对照品种,连续7年为农业部主推棉花品种,2006年适宜麦套的中棉所45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推广133.33万多公顷;构建了早熟棉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挖掘与早熟性相关的重要分子标记,在棉花分子设计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

据统计,范术丽参加工作至今选育和参加选育丰产、早熟棉花品种16个,累计推广种植333.33万多公顷,创经济效益50多亿元。凭借一系列成就,她荣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共青团河南省委第七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获选河南省自主创新“十大”杰出青年,成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是“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从一个河北普通教师家庭的女娃娃成长为如今在早熟棉品种选育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人才,范术丽表示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身边人。范术丽告诉记者:“我善于从他们身上看到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使其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她在前往美国交流学习的一年时间,认识到了学术上与技术上的差距。这也更坚定了她不断在早熟棉品种选育方向前进的决心。目前,她正在攻克杂交棉简化制种的“卡脖子”技术,创制出棉花新型光敏雄性核不育棉花材料,该技术可克服三系杂交棉恢保关系的限制,同时解决“两用系”杂交棉制种时需拔除50%可育株的技术难题;利用该不育系杂交制种组配自由,制种成本降低40%以上,通过不育系简化制种的强优势新组合选育,助力我国打赢种业翻身仗。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所有新闻(含图片)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