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
安阳“最美法院人”系列报道之郝耀华
心怀公平秤 温暖群众心


颁奖词:因为经历过黑暗的绝望,所以才对光明更加渴望;因为怀揣着正义的使命,才要为更多的人带去希望。你黑色的眼眸中,看见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期盼,是中国法治建设的辉煌。

□本报记者 王 璐

他开朗健谈、平易近人,深深感染着周围的同事;他心系群众,以最接地气的办法、最朴实的情感为百姓化解难题。从穿上法官制服的那天起,他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真正做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他就是滑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郝耀华。

在郝耀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面面锦旗溢满当事人对他的感激之情,柜子里的一摞摞荣誉证书,记录着一名基层法官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光荣。

“我深深热爱着民事审判工作,因为热爱,所以心甘情愿为之付出所有。”郝耀华笑着说。

郝耀华今年38岁,2009年2月正式进入滑县人民法院工作,踏上了自己的法治梦想之路。他先后在滑县人民法院王庄人民法庭、政治处、民一庭、万古人民法庭、八里营人民法庭、立案庭工作,一线审判经历丰富。

在八里营人民法庭工作的3年间,郝耀华几乎走遍了所辖的4个乡镇205个村庄。他把群众当亲人,时间长了,辖区内的群众都十分熟悉这位个子不高、身体微胖的法官,遇到法律问题就主动向他咨询。郝耀华总是十分耐心地为群众讲解,渐渐地成了群众心中解法释疑的知心人。工作中,他注重发挥司法宣传作用,通过法治宣传讲座、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宣传法律知识,还把法庭搬到村里,对涉及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案件,到当事人所在地调查、调解、开庭,通过巡回法庭来教育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律意识。

“郝法官总能说到俺心坎儿上,挠痒痒能挠到痒处。他随和,经常走村串户,坐下来跟老百姓聊家长里短。”群众由衷地说。

审判工作中,郝耀华注重换位思考,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认真把握每一起案件事实,正确运用法律,做到程序和实体并重,努力减少讼累,让他们感受到公平正义。

郝耀华曾主审的张某诉张某某姓名权纠纷案,涉及滑县某高中、基层派出所、教育局、安阳市某医院等多家单位。原告的父母均已70多岁,多次在法院哭闹,提出让被告赔偿26万元才肯罢休,否则就去信访、上访。郝耀华协调多种关系进行调解,与被告通电话近百次,最终说动被告拿出5万元进行赔偿,又通过原告律师做原告方工作。经过数十次的调解,终使原告、被告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得到顺利化解。

郝耀华参与审理的原告王某亮等23名农民工诉被告谢某某、某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劳务纠纷案,被告拒不承认与原告王某亮等23人存在劳务关系,案情十分复杂。他和合议庭成员多次研究案情,制定庭审预案,寻找案件审理的突破口。后该案在滑县产业聚集区工地当庭判决被告某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支付农民工工资50余万元,《工人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该案予以报道。

郝耀华注重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庭审驾驭能力和裁判文书质量。他主审的原告杨某菲诉被告岳某兵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案,在全市基层法院庭审观摩中获得好评;他撰写的裁判文书在上级法院组织的评比中多次被评为优秀文书。他还注重实践总结,主审的刘某诉滑县移动、史某、安某名誉权纠纷案,涉及销售未实名登记手机卡是否构成侵权等新型问题,通过深入的法理分析,保证了案件审理效果。该案例被《人民法院报》报道并被多家媒体转载。

2017年国庆节过后,郝耀华在一周内连续开了15个视频直播庭,工作中感到右眼视物模糊,视野缩小。他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右眼视网膜局部脱离”,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住院期间,院里的同事都十分牵挂郝耀华的病情,经常打电话安慰他、鼓励他。郝耀华也非常坚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病情,出院不久便又投入到工作中。

考虑到郝耀华的视力恢复问题,2020年5月,郝耀华被调整到立案庭主持工作。立案庭是人民法院的窗口,也是一个与当事人接触最多、最累、最繁琐的场所,最需要热情与耐心。郝耀华到立案庭后,更是把“立案工作无小事”“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深埋心底。他以满腔的热情接待每一位来立案、申诉、咨询的当事人,认真思考并有条不紊推进工作,推动诉讼服务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2020年,滑县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工作绩效成绩在全市基层法院排名第一,该院立案庭被滑县法院评为“绩效考核工作先进集体”。

郝耀华先后被评为“全市法院办案能手”“全市优秀法官”“最美滑州人物”,获得“全市法院优秀共产党员示范岗”“滑县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7年9月被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称号。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所有新闻(含图片)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