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县域·安阳县(示范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

传承红色基因 激活发展动力(开新局 出新彩 记者基层行)
——看白璧镇东北务村如何依托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重新修缮后的东北务村地下交通站旧址

□本报记者 姜蕴真 文/图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安阳县(示范区)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用活家门口的红色资源,以身边的事例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其中,被命名为安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安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白璧镇东北务村地下交通站旧址于今年重新修缮保护,市委书记袁家健调研、指导了东北务村党建工作和红色文化地下交通站的修复工程。目前,该站已先后迎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30批1200余人次来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成为身边的宝贵红色资源。

11月22日,温暖的阳光驱散了初冬的寒意,记者走进美丽的东北务村,画着白色交通标线的街道一如既往干净整洁,老人们在健身广场上锻炼身体,孩子们追逐嬉戏。这个看起来与别处差别不大的村庄有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红色故事?

推开地下交通站旧址古朴的木门,这座青砖灰瓦的传统四合院有13间瓦房,走进南侧的房间,里面摆放着主人郭庆安的照片及其后人的全家福,北侧房间里陈列着郭庆安抗战时期活动的展板,黑白照片记录着历史的影像,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抗日战争时期,经八路军前方总部豫北办事处党组织同意,在东北务村商人、开明乡绅郭庆安家中设立了地下交通站,主要任务是护送干部和党刊文件,并尽可能购进根据地缺少的紧缺物资。在此期间,郭庆安先后护送刘少奇、邓小平、陈毅、肖华等高级干部在内的抗日根据地过路人员800余人次,无一闪失,为抗战胜利作出较大贡献。

红色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东北务村,也影响着东北务村每一个人。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近期,东北务村在地下交通站旧址开展了“助力乡村振兴,铭记百年峥嵘”主题党日活动,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生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用家门口的红色历史教育、激励党员为村庄的建设发挥模范作用,化红色资源优势为激活村庄发展的精神动力。

“今年是我担任东北务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二十二个年头。”赵玉生回忆着。1998年,赵玉生放下自己红火的生意,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他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明确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村的思路,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多年来,我们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租赁、合作等模式,增加集体收入,同时走出去、请进来,带领村民去沿海考察,请专家来村里讲课,许多村民改观念、换头脑,办起了沙发制作、五金配件、服装加工等企业。”说起村民生活的变化,赵玉生十分欣慰。当年风华正茂的他如今已满头华发,而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和肩负的使命。

地下交通站旧址斜对面是入党积极分子秦凤英家。在这座三层小楼里,数十名工人正埋头缝制服装,缝纫机飞快走线,“嗒嗒嗒”的声音此起彼伏。秦凤英正组织工人打包服装发往全国各地。“我的服装加工厂用的80多人都是附近三里五村的妇女。厂里每年光给工人发工资就有两百多万元。”秦凤英说。虽然又忙又累,有时还为周转资金发愁,但说起能帮乡亲就业增收,秦凤英脸上焕发出光彩。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东北务村集体固定资产已从1998年的50万元增加至45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100万元,并形成了沙发制作、五金配件制造、服装加工等产业,从事个体经济的村民从最初的二三十户发展到后来的近300户,人均年收入也从1998年的不足1000元发展到现在的2万元。

有了经济支撑,东北务村着手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硬化主干道8公里、背街小巷10公里,配套建设地下管网16公里,完成旱厕改造700多户,建成占地约3.3公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和健康步道公园。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该村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党建村史、精神文明创建方面打造了文化一条街,还建设了村史馆、综治中心,特别是在疫情防控、防汛抢险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红色防线”。

“俺村真不错,到处干干净净,跟城市一样。村干部对群众一直不错,谁家有事都给帮忙,过年村里给群众发豆包、花糕,每月还给60岁以上的老人100元补贴,外村的都羡慕。”村民肖秀桃高兴地说。肖秀桃的丈夫下肢瘫痪,家庭一度陷入困境,是党和政府的帮扶使她走出了生活的阴影。“要不是党和政府,俺家这日子真不知道该咋过嘞!”肖秀桃言语间充满了对党和国家最真诚质朴的感谢。现在,和其他村民一样,肖秀桃也分享着村庄发展的幸福果实,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所有新闻(含图片)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