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 峰 文/图
10月24日,秋高气爽,在安阳县(示范区)高庄镇胡官屯村,村民马老汉坐在新房的屋檐下,悠闲地品茶。
“夏天闹洪灾,你不是吓得跑到市区住,不回来了吗?”几位乡邻看了,打趣他。
“家里进大水,搁谁谁不怕?”马老汉梗着脖子说,“现在,村里灾后重建,我也回来重新盖房。”
马老汉名叫马新元,今年60多岁。他生活的胡官屯村有500户村民,2100余人,紧邻洪河。今年7月21日前后,我市连降暴雨,洪河发生决口,胡官屯村160余户被淹,积水淹过膝盖,最深处达腰部。
“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水。”马老汉心有余悸地说。当时,洪水灌进屋子,转眼间淹到膝盖处,马老汉来不及跑,急忙跳上床,躲避洪水。就在马老汉满心恐惧之时,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庆伟带人冲进屋里,将他救起,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颇感劫后余生的马老汉不敢久留,连夜搬到市区居住。7天后,洪水退尽,马老汉回村查看,只见村里到处是淤泥杂物、残垣断壁,自家的墙皮大片脱落,房顶摇摇欲坠,家具、家电全部泡坏……看着面目全非的家园,马老汉灰心丧气,决定常住市区,不再回来。
“那为啥又回来了?”乡邻不解地问。
“灾后重建,咱村成了美丽村,搁谁谁不想回来?”马老汉眨眨眼说。
洪水过后,胡官屯村转危机为新机,一张蓝图绘到底,党建引领狠抓美丽乡村建设。清淤泥、除杂物、铺管道、修路面、补残墙、筑舞台、建游园……仅仅两个月,胡官屯村已累计投入500余万元,不仅一改满目疮痍的面貌,还逐渐有了都市村庄的样子。
很快,胡官屯村成为灾后重建、美丽乡村的先进典型,受到县、市乃至省领导的高度肯定。
“更重要的是,我看到村‘两委’干部有担当,心甘情愿回来。”马老汉认真地说。
洪水袭来,村民加紧向外跑,村“两委”干部却急着往里冲,连夜救助受灾村民;积水深,小轿车熄火,村“两委”干部开着大型铲车转移村民;村里青壮年少、老弱妇孺多,行动不便,村“两委”干部肩背手抬,不落一人……胡官屯村停水停电3天,村“两委”干部协调水车,为村民运来饮用水。不少党员干部共享自家汽车,方便村民在车上给手机充电。在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村民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共同渡过了难关。
“吃一堑,长一智。村‘两委’干部在村南新铺了排水管道,以后,村里淹不了喽。”马老汉摆摆手说。新铺的管道直径足有800毫米,再遇到这样的洪水,排水不在话下。
“咱村的干部的确能干。”胡官屯村小学的校长孟令凯感慨地说。这次洪灾中,该小学淹水半人高,围墙全部倒塌,三四百套桌椅损坏,部分教师宿舍墙面裂缝。村“两委”干部立即申请上级资金,动员社会团体捐助,赶在开学前重砌了围墙、更换了桌椅、修补了墙面,保证师生按时开学。
“最令人高兴的是,村‘两委’干部还给我们拓宽、硬化了校门前道路,建了停车场,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孟令凯欣喜地说。
几位乡邻听得啧啧称叹、连连点头。
“以后再也不走喽。”马老汉反过来打趣乡邻,“村里有这么好的村干部,你说,我能不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