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7月21日 星期

天蓝地绿水清 擦亮发展底色
——我市生态环境治理回眸

□本报记者 常秀明

7月仲夏,安阳古城处处百花争艳,姹紫嫣红,遍地是景,惹人流连忘返。

在我们的周围,曾经一条条污浊的河渠和脏乱的河岸“变了脸”,成了一条条清澈的河水、一片片绿地、一个个别致的游园。

在无数的点赞中,大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是啊,如今的“安阳蓝”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已经成为安阳人的一种习惯、一种骄傲。

攻坚克难

生态变化翻天覆地

“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态环境得来不易,是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得来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郭虎江的这句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2014年11月,我市因为环保问题成为全国第一个被公开挂牌督办及约谈的城市。过去在污染最严重的时候,安阳西部水冶、曲沟一带的群众曾调侃说:“吃饭盖着碗,出门捂着脸,一年吃掉一块预制板。”从那时开始,全市上下痛定思痛,开启了铁腕治污模式。

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力打好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显著增多,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普遍增强。

蓝天白云是市民的直观感受,而这背后则是安阳一份沉甸甸的环境空气质量成绩单:2020年,全市PM10年日均浓度值为104微克/立方米,PM2.5年日均浓度值为62微克/立方米,与“十三五”初期(2016年)相比,PM10浓度下降32.5%,PM2.5浓度下降27.9%。2020年5月至9月,我市连续5个月PM2.5月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2014年有PM2.5监测记录以来的首次。2020年至2021年秋冬季,全市重污染天数累计22天,低于国家下达的目标8天;PM2.5为81微克/立方米,低于国家下达的目标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6%,改善幅度在“2+26”城市排名第六,在“2+26”省内7市中排名第一。

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8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到目标要求,优于Ⅲ类的好水比例达到了87.5%,比“十三五”初期上升37.5个百分点。全市23个市控地表水断面全部达标,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2020年,我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率在全国337个地市中排第二十三名,在全省排第一名,是全省唯一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前30名的城市。

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

在全市上下聚力打好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我市多项工作得到上级和人民群众高度认可。我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4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2年被省政府评为“优秀”。安阳市生态环境局被生态环境部表彰为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安阳市生态环境局、安阳市农业农村局、安阳市生态环境局滑县分局被表彰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现突出集体。随着“安阳蓝”不断刷爆朋友圈,2018年“安阳蓝”,被评为全市民生实事第一名。

“刮骨疗毒”

提标治理“脱胎换骨”

“林丰铝电有限责任公司25万吨电解铝产能退出,展示了我们壮士断腕的决心。”林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吕玉明说,“2018年10月,林丰铝电电解槽全部停止运行,企业停产。”林丰铝电这个年产值达80亿元的当地利税大户退出安阳的经济发展舞台。“全市上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完成了累计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3776家,确保动态清零。”安阳市生态环境局调研员郝建尤说,“我市淘汰4.3米焦炉21座、合成氨生产线2条、固定床煤气化炉46台,城市建成区162家污染企业全部退城进园或关停。”

“活到70多岁才知道,农村也可以像城里一样做饭不烧柴火、不冒烟。”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白璧镇东北务村,年逾古稀的老人郭存昌说,“村里进行天然气入户改造后,做饭取暖干净、安全、省事!”几年来,我市累计完成“双替代”95.8万户,实现了平原地区散煤清零。

2017年以来,我市聘请清华大学、北京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等全国顶级环保专家组成团队,在全国率先制订了23个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治理方案和达标技术路线,“一厂一策”实施提标改造;累计投资160亿元,完成各类治理项目8800多个;我市工业大气污染物在线排放量削减58%,19家企业绩效评级为A级,占全省的37%;禁止国Ⅳ及以下柴油货车进入市区,淘汰国Ⅲ货车6330辆,查处超标货车2899辆,机动车污染排放量同比下降9.8%;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城市建成区全部运行纯电动公交车,城市绿色配送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对3940家涉气企业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不搞“一刀切”。

多措并举

治乱清污河美水清

华灯初上,文峰区后仓坑平静如镜的水面在灯光的映衬下流光溢彩。在后仓坑、褡裢坑等水景的映衬下,古色古香的仓巷街成为市民竞相打卡的“网红地”,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欣赏古城之美、感受文化之韵。

“以前这几个坑是臭水坑,每到雨季臭气熏天、蚊虫乱舞。”后仓坑周边的商户周先生说,“如今的后仓坑、褡裢坑换了模样,经过整修后焕然一新,湖面上波光粼粼,水中鱼儿嬉戏。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给周边的商铺也带来了新的生机。”安阳市住建局黑臭水体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牛海生介绍,我市通过采取堵、引、改、蓄等一系列方法,使河流景观得到全面提升。在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我市对“三河、三渠、七沟、七坑塘”进行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控源截污、生态调水等全面整治,城市建成区内的30条黑臭水体通过省核查验收,彻底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

我市著名景点珍珠泉的上游,曾经道路不通、荒草连片、垃圾成堆,既影响水质,又破坏景观。近年,随着珠泉河治理的快速推进,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一度干涸的珍珠泉又泛起碧波。如今的珠泉河碧波荡漾,水草丰茂,两岸杨柳依依,风景如画,周边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尹雯静介绍,我市持续开展安阳河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和河流“清四乱”行动,先后完成截污减排、水生态修复工程41个,使安阳河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常态化落实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立入河排污口名录并动态更新,53个排污口纳入常态化监督管理。2017年以来,我市加大生态调水力度,实现活水补源,累计调水6.9亿立方米,完成城区雨污分流及改造工程等10个省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完成市、县和乡镇级共10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对南水北调干渠两侧开展环境风险排查整治,确保“一渠清水永续送”。全市123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全部通过验收。

擦亮底色

转型发展谱写新篇

来到安阳你会发现,如今的安阳处处有绿色,遍地是游园。在CBD公园里,蝴蝶翩翩起舞,垂柳倒映湖面,与周边美景相映成趣。人们或沿湖散步,或带着孩子在园内嬉戏,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景象。

“家住附近,茶余饭后带家人沿湖走一走,顿感心情愉悦。”市民刘新民说,“近年,他家周围建成了CBD公园、洪河公园等景色优美的公园,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绿色和好心情。”

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普遍增强的背后,是全市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2020年安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我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81天,PM10和PM2.5年日均浓度值分别为每立方米104微克和62微克,同比分别下降9.6%和12.7%。我市8个地表水国控、省控责任目标断面年均浓度值全部达到要求。市控断面地表水水质评价属轻度污染,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如今的安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传统工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三大千亿级工业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6%,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23.5%,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绿色已经逐步成为我市的发展底色。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所有新闻(含图片)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