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一
一个节日的关照也无法满足对一个诗人的敬畏。
表达一种情愫,譬如从“九歌”这个词开始。
看傅抱石的画,一时觉得山野里地老天荒了。大概是他从前篆刻的刀下功夫在煮酒的刹那悟道了,笔下的屈原才会如此淋漓有神。他的笔力沉伏安定,似穿越岁月,与人物对话,于楚秦行走。
其中画作《屈子行吟图》《九歌》有精神、有骨格,通灵、宴寂、饱满、无畏,这是我能想起的词,用来形容他画笔下的人。抱石与屈原常常吟诗对弈,那是得了他自己的道,还是得了对方的道,相互成就,不得而解。
潘受题傅抱石《屈子行吟图》:
岁岁端阳写屈原,江山如月半蟆吞;
画家心事吾能说,欲借骚魂起国魂。一曲终了,寂静呆视,众人皆被震撼到沉默——有时候掌声是多余的,他要的只是懂得,只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民众清乐安和,便足矣吧。
夜深了,我平静叙述,想起楚辞的调调,并又说起生死、哲学。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我想到了汨罗江,屈原当时越是平静的举止越是让后人感怀,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和无言的表白,以及对家国的厚爱。
庄子看似逍遥到极致,却是内心读到最深处的自己。庄子的思想几千年来被中国知识分子当成出世的思想,逍遥好像不食人间烟火,却是提醒我们不要永远以人的角度去看世界、宇宙,人的角度是非常渺小的,就像我们看屈原,就如我们想到“鲲”一般,不知道有多广大,大到几千里。
孔子让我们知道礼,以礼服人,以礼祭奠先人。几千年来,中国人把美好的礼节和祝福延续了下来。如端午节这天,我会在小葫芦上系五彩绳,打的结是上次从婵姐那里学来的金刚结,据说可以对思念的亲人起到另外一种观照。
每年的端午节这天,民间习俗把时间分得很细,有午前买为阳、后为阴的说法,具体也解释不了。
我和婵姐会起个大早,去平原桥市场买新鲜的艾条,都是从地里用镰刀刚割下不久的,从整齐的切口就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这个节日的虔诚。艾条价钱也不贵,两元一大捆,回来我们会用自己的方法弄出仪式感,生活就需要这样,总会多些温情。
我们给艾条系上红红绿绿的五彩线,然后插在茶舍和入户的门口。中午,我们一起包粽子、炸菜角、炸糖糕,这是家乡的习俗。
当时不解,就如我们活着,对好多事一知半解,只知道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我们在里面注入岁月的味道和精神就好。
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应该是最亲爱的人包的。譬如我的祖母,炎热的夏天,一边给弱小的我扇着蒲扇,一边叮嘱我的母亲怎么做、怎么包。她的银丝上总是有汗水流下来,以前不懂,等我做了母亲,才渐渐明白那是爱的福田。
母亲总是很乖巧,按照祖母的话去做,也不会去问为什么,而我在旁边总是横七竖八地乱弄,那时的我是最快乐的。
这个夜晚,只属于这个日子。
屈子被逐,忧心愁惨,彷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天”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归结于人道、仁道,只为穿越今天而来。
湖南汨罗江畔,屈子仰头看天,看到万疆国土,看到一朵朵莲花在泱泱中华盛世开起。
九歌已度岸,长城上,人人唱起《万疆》:
红日升在东方 其
大道满霞光
我何其幸 生于你怀
承一脉血流淌
难同当 福共享 挺立起了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