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明庆
冬至这一天,北方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不论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不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到处弥漫着饺子的香气。冬至真成了饺子的节日。
小时候由于家里穷,一年当中很难吃上一顿饺子,所以每到冬季到来之后,便早早地盼望着冬至(老家叫数九)的到来。为做好这顿饺子,母亲很有办法,早起到食品公司割一些五花肉,再买一些猪油,然后把主要食材白萝卜丝、大葱备好。用猪油把白萝卜丝炒得油乎乎的,把切碎的葱花、剁成肉泥的五花肉、花椒、茴香粉以及各种调料都放进锅里,再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这时,白色的萝卜丝、星星点点的五花肉、翠绿的大葱等,随着筷子的搅动在锅里上下翻滚、相互追赶、来回奔跑,你依附我,我粘着你,像恋人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了。饺子馅在母亲的精心调拌下做好了,这浓浓的香味,先是塞满那三间小屋,随后,慢慢从门口、窗户缝偷偷地蹿到小院当中,就这样,整个小院也被这味道染透了,连墙角那棵老椿树高高的枝头,都被熏染得摇头晃脑。
十几年前我在乡镇工作时,每到冬至这天,只要没有重要工作,机关干部都会到食堂包饺子。事务长老刘负责采购食材,炊事员老赵负责拌馅,管后勤的党委委员小蔡负责和面。半晌午以后,食堂里就热闹起来了,十几个人围着案板,有负责擀皮的,有负责包的,有负责切面剂的。
土地所所长老牛擀皮最拿手,一个人可以供应五个人包。只见他用左手轻轻把面剂一按,右手压着小擀面杖,迅速来回碾压,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面片逆时针迅速旋转。就这样,不到5秒钟,一个圆圆的、薄薄的面皮就出来了。老牛的手艺总是会赢得一片赞扬声,这时,他总会咧着嘴笑着说:“一般一般,全国第三。”
财务出纳小刚不到三十岁,包得不快,但很认真、很投入。你瞧他,绷着嘴,皱着眉,眼镜后面的双眼聚精会神,一副忘我的神态。他把面皮放在凹陷的左手窝上,用筷子抄起馅轻轻放到皮上,再轻轻按压,每次都要按三遍,一遍不多一遍不少。每次按罢都要用手推一推眼镜,成了一个习惯动作,所以眼镜上有不少面粉。推罢眼镜后开始包,用双手把饺子皮往中间靠拢,随后从右边往左捏,皱褶一个挨着一个,不多不少整十道。有人开玩笑说:“小刚,你包的这个不够十道,只有九道半。”小刚放下筷子,严肃地说:“不可能,我都数着了嘞。让我再数一下。”小刚拿起那个饺子认真数了起来,结束后对那个人说:“谁说不够,整整十道,你真小看我的能力。”说完大家都笑了。
现在条件好了,吃饺子成了家常便饭,而且花样百出、品种多样,有荤馅的、有素馅的。有猪肉大葱的、有茴香苗的、有莲菜的、有鸡蛋粉条的、有胡萝卜的,还有三鲜的,真是数都数不过来。
今年冬至到来时,妻子说吃彩色饺子,这让我惊奇,哪来的彩色饺子。原来,前几天家里买回一台榨汁机,妻子把胡萝卜、菠菜分别榨成汁,滤掉渣,用那红红的、绿绿的汁液和面,所以饺子皮就变成了彩色,真是别出心裁啊!
看着那火红色和翡翠色的饺子,我心里真是暖洋洋的,真是一节千古长,饺子万里香啊。我心里在想,今年冬季真的不会再寒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