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洹上书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新闻列表
 


媒体链接: 安阳网| 安阳日报 | 安阳少年报
 
  
2020年7月10日 星期

用写作升华人生
——在姬云诗文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唐兴顺

姬云先生已年过七旬了。他的八卷本诗文集岀版面世,我摆在案上,一边读一边感动着。作为一个身在基层的写作者,50多年不变其心,写出这么大数量的作品,真是让人惊讶、惊喜和感动。下边我简要谈一下读他作品的体会。

第一,姬云对文学有真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出,他从上小学四年级时所写的《过新年》小诗被选登在学校墙报上开始,就一直与写作、与文学相影相随。这半个多世纪,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生命,姬云分享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同时也承担着它所带来的压力和窘迫。他从事过不同的职业,转换过相当多的岗位,但是从未丢弃写作。如果不是对文学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先天般的爱,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早年的文学种子有的并未如期发芽,有的岀土不久便夭折无名,有的风华一阵、小有成绩,却在人生旅途种种现实利益的交织权衡中选择离文学而去。姬云无论遇到什么,生活轨迹发生怎样的变化,对文学都满怀深情,而且还能把许多具体的工作场景变成写作的对象,把繁杂琐碎的世俗生活写成漂亮的文字。比如《工矿短歌8首》,其中写挂在车间墙上的钟表,说:“钟表钟表别自满,正点响铃你也懒;请你放眼看车间,工人提前已上班。”很平常的物件,在这里有了别样的寓意。还有《图纸》这篇,说:“张张图纸是鲜花。”工程师手里的图纸本来满是线条和形状,姬云却把它歌颂成盛开的鲜艳花朵,这中间寄托了他对生活与文学的多少欢喜。

第二,文学和写作滋润和升华了姬云的人生。人生不易,生活艰难,但拥有了写作和文学,便使姬云先生在普通中变得不普通,在平凡中变得不平凡。无论怎样奔走红尘,他都显得意气风发,他在把工作和生活转化成文学的同时,也获得了文学对他生命的滋润和升华。朴素的世俗生活通过某种思想和情感的通道在生命里流注,在肉体和精神上流注,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使他在人群中成为一个特殊存在,成为一定层面、一定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文化标识、精神符号。所以我说,姬云和我们各位一样,确实应该感谢写作,感谢文学的馈赠。事实上,我们看到,在姬云的人生旅途中,很多转折和收获、尊严与光荣,都得益于他会写作,得益于民间所称谓的“是一个笔杆子”。我们今天开会在文源社区,刚才听社区蒋贵生先生讲这是一个在全国都有名气的优秀社区。这样宝贵的地方能给姬云建一个工作室,这是了不起的,我想应该也是因为看重姬云在写作上的突岀表现。姬云先生从事写作很早,写作生涯很长,安阳几十年来的文学活动有许多他都是见证者、参与者。祝贺姬云,同时为文学点赞。

第三,姬云的作品格调高亢、光明、健康,功底浑厚,生活气息浓,为时代而歌、为生命而歌、为劳动而歌,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从他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他生活、工作的足迹,能看到一个文人、一个作家对身边事物的思考,特别是能看到他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诗文表述。比如近年发生的秦岭别墅事件,还有早几年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升空,包括2016年安阳“7·19”抗洪,以及科学技术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等,在这套书中他都有记载和思考。

第四,姬云作品感情充沛、欢快明亮,有许多篇章文学形象鲜明、饱满。文学作品,就其创作的过程而言,几乎完全是个人行为,但是,文学事业、文学创作的劳动者,也需要社会氛围,需要广大的群众性的社会基础;文学一方面来源于群众、来源于社会,并且为社会和群众服务,另一方面又非常需要从人民或群众那里获得鼓励。所以应该鼓励群众性的文学创作,让更多的人喜欢文学,但是作为写作者又不能满足于一般化,不能满足于写写而已,而应该追求文学自身高贵的精神品质。姬云先生在这方面头脑清醒,他这八卷诗文中有许多篇章文学的含金量比较高。比如在《小河边》中,塑造了一个恋爱中的小妹妹形象,语言通俗,但形象特别鲜明:“小妺妹坐河边,墨宝石的眼睛望着天;小妹妹站树下,绷着小嘴不说话……”她在干什么?显然是在等心上人的到来,非常美;《母亲的手》中,写“母亲的手像锄头,母亲的手似犁耧,母亲的手最温柔,常常抚摸我的头……看不够母亲的手,手指根根比山高,掌纹条条是河流……”对母亲的感情用这些具有鲜明形象特征的句子表达岀来,确实让我们动容。还有《麦苗》《送羊》《红高粱》《女画家》《堆雪人》等,包括对春夏秋冬四季风物的描写和赞颂,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有一个句子忘记在哪一个篇目里了,好像是写冬日登山的,说“冷风冷风也怕冷,直往我的怀里钻”,猛一读似乎是白话,但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形象的倒置和穿越,明显是在写山上冷风之冷和人之惧冷,作者却说风要钻进人的怀里取暖,这就是文学的手段了。

说到追求文学的品质,让我联想到最近读到的出自我们安阳作者之手的一些作品,广播电视总台的查红波登在“聚力阅读”公众号的《我与一只羊的友情》被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散文海外版》选录登载,我认真读了,文字节制,但形象空间很大,文字后面反映的是人生早期的某些生活片段,背景苍茫,细节如刻如画,情感的火苗似跳动的灯花。李长顺先生写珍宝岛的报告文学,他三次实地考察,大家可以一读,里边叙述、描写、议论,包括报告文学所允许的一些细节虚构,都让人眼前一亮。高建军最近写的小说《小区里的那些事》,于从容生动的文字里出方位、岀场景、岀形象、岀思考,有的人物形象读后让人难忘。文学的品质要靠作者用文学的经纬来编织,疫情防控期间我在家里静心读《红楼梦》,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曹公雪芹的文学功力真是一座与天地相拥相融的高山。说到文学的品质,我个人感觉最应该学习的就是《红楼梦》,哪怕能学到他一斑一鳞也好。

让我们共同向文学经典致敬。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网、安阳少年报、河南手机报安阳版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安阳网发布,安阳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安阳网-安阳日报”或“安阳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