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徐淑霞
通讯员 温联群 赵志刚
这两天,半坡店镇闫河屯村村民唐红仙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原来,老马栽在地里的5棵杨树影响到唐红仙地里的庄稼生长,两家协商多次,一直没有谈妥,这事儿成了她的心病。
闫治胜是该村“十户联防”第十九组组长,也是村里“村事民当家”成员。了解到红仙的烦心事,他就在3月4日的“村事民当家”例会上提了出来:“老马的5棵树现在大了,已经影响到红仙家的耕地,应该伐掉。”
“红仙的这个事儿,咱们去找两家说一说,把这个‘结’解一解。”“村事民当家”成员闫克亮提出化解方案。
说干就干,群众的事,提出就办。“村事民当家”的“和事佬”找到当事人,从乡情、村情、邻里情等方面耐心地说和调解,最终老马同意把这5棵树伐了。双方握手言欢,解了心结,化了怨气,增了和气。
“俺村把党员、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老乡贤等发动集中起来,成立了‘村事民当家’,28位成员就是村里的当家人、老百姓的代言人。他们通过问需、问计、问效等环节参与村里的事儿、群众的事儿,实现了村里的事村民自己商量着办。”该村党支部书记闫克伟说。
该村作为滑县首批“村事民当家”试点村,探索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推行“村事民当家”,让村里的事有人管、愿意管,大家齐心协力谋划好村里的“发展事”、办好群众的“便民事”、做好扶贫救济“帮困事”、化解矛盾“和谐事”,实现“零距离”的“村事民当家”。今年年初以来,该村“村事民当家”已主事12件。
“老韩 ,趴在桌子上画啥呢?”城关街道东唐庄村群众看到村会计韩前进伏在桌前埋头苦“画”,好奇地问。
“画咱村儿的‘十户联防’地形图呢。到时候谁家跟谁家是一组、谁是联系长,一看便知。”韩前进笑着说。
“中,这个法子不错。”居民纷纷称赞。
为将“十户联防”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城关街道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目前已建立“十户联防”10242户,推选村级联系长1046人;覆盖楼院、胡同10201户,推选楼长、胡同长609人。
“‘十户联防’工作机制不仅扎实推动了疫情防控群防群治,而且进一步优化了平安建设、综治工作,改善了人居环境工作网格化管理,真正实现了群众自治,开创了群策群力、联防联治的良好局面。”城关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宪海说。
今年大寨乡在延屯、东冯营等村新栽植经济林33.3公顷,打造千亩优质苹果基地。其中,涉及东冯营村50多户、6.7公顷耕地。为消除群众发展果树种植的后顾之忧,联防小组联系长高献庄挨家挨户讲政策、摆道理、做工作。
“每家每户都得跑到,问问有啥顾虑没有,把每亩地赔多少钱、技术咋指导、缺资金咋办等情况都给村民解释清楚。”高献庄说。
由于他将村民关心的问题讲得清楚、说得透彻,消除了大家的顾虑,大家对乡里打造优质苹果基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做法都很支持。
“村民不需要投资,又不发愁技术,俺家3亩半地都栽上了苹果树。”一位村民说。
“下一步,我们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十户联防’工作机制,建立科学规范、运转高效的治理模式,提升服务管理的动态化、精细化水平,真正让‘十户联防’在社会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进而推动全乡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该乡党委副书记董伟涛说。
如今,在滑县,像这样实行“十户联防”网格化管理的事例不胜枚举。
据了解,今年年初以来,滑县结合实际,探索出“网格化+十户联防”的创新举措,把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到网格中,将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夯实了网格基础,完善了服务功能,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出服务民生新格局。
为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十户联防”工作全覆盖,滑县按照“住户相邻、互帮互助、协同关爱、携手发展”的原则,以村(社区)内住户相邻的10户~20户为1组,由村“两委”干部、中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或有较高威望的村民担任联防组组长。联防组组长直接到户,把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情,或就地消化,或通过“村事民当家”解决,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该县遍布各村的“十户联防”不仅为疫情防控工作织密了群防群控网,也织密了温情服务网,丰富、拓展、延伸了“群众管理群众、基层管理基层”模式,让群众的发言权更畅通,全县社会治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干群和谐、社会稳定、村庄发展。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滑县将以点带面,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县23个乡镇1009个行政村,全面推进‘村事民当家’制度,探索搭建运转有序、治理高效的基层治理平台,全力打造党建引领下乡村治理‘滑县模式’。”市委常委、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