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军/口述
本报记者 韩咏梅/整理
时间:10月17日
地点:文峰区迎春西街幸福园
赵洪军,1951年6月生,1972年参加工作,曾参与《安阳火车站站志》编撰工作,是安阳古都学会会员和安阳论坛专家顾问。退休后,他积极收集安阳地方文史资料,先后在《安阳日报》《文源》等报刊上发表《抗日英雄孙氏三兄弟》《我与三角湖的不解之缘》《老城墙》《最美地名是文峰》等90余篇散文。
作为在安阳火车站工作了40多年的“老铁路”,他参与了车站的建设和发展,亲眼目睹了百年老站的巨变,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我家祖祖辈辈都在安阳老城西边的远郊农村生活,没坐过火车,更没有进过火车站。小时候,我坐在村头的打麦场上,爷爷指着远处灯火一片的地方,说那就是火车站,火车头拉着十几节车厢,一夜就能跑到北京。我梦想着能坐火车到北京去,看看那个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没有想到,长大后,我在安阳火车站工作了40多年。
1972年1月,插队下乡3年多的我抽调返城,来到郑州铁路局安阳火车站,成了一名货场装卸工。在这里,我了解到,安阳火车站是京广铁路上的一个大站,也是一个老站。
当时的安阳火车站,东、西、南三个货场设备简陋,除了东货场和南货场各有1台6吨轨道吊车外,装卸货物全靠装卸工人背、扛、抬。在党、团组织的帮助下,我认识到建设强大的新中国,需要青年一代努力奋斗,我决心为建设现代化的铁路作出奉献。老师傅说,车站发展这么快,你们一定能看到装卸机械化。事实证明,老师傅说的话没有错。1974年,南货场配备了1台16吨轮胎吊车,结束了笨重货物靠人力抬运的历史,行李房也配备了两台电瓶式牵引车和4辆拖车。1975年,西货场配置卸煤机两台。1978年,南货场配置10吨门吊和30吨桥吊各1台,1979年配置卸煤机两台。经过10年的奋斗,我们这一代铁路装卸工终于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1984年,我调到车站行政办公室,见证了车站站舍发生的巨变。当年,安阳火车站接发客车22对44列,年发送旅客250万人次,站内只有一站台、二站台供旅客上下车。一站台中部110米长的风雨棚是1907年建造的,连接一站台、二站台的旅客通行天桥是1958年建造的,车站的售票处和候车室是1959年由机车库改造的。1983年,安阳火车站负责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收集整理资料,与市政府相关领导一起到铁道部反映安阳市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对铁路建设的需求。铁道部批准了车站站舍的改造扩建计划。历经1年多的施工建设,1985年9月,车站新站舍投入使用。
改造后的安阳火车站设施齐全,包括售票大厅、双层候车大厅、贵宾室、软席候车室、问事处、小件寄存处、行李房等,总面积6900多平方米,可容纳3000名旅客同时候车,旅客购票、候车条件也得到改善。随着旅客列车由14节车厢增加至20节车厢,站台也相应延长,一站台扩建为3142平方米,二站台扩建为5118平方米。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安阳火车站日均客运量1.2万人次,办理接发列车130趟,调车作业790余辆,是客运、货运服务繁忙的大站,实现了客运、货运服务设施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有114年建站历史的安阳火车站,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作为一名退休的铁路人,我为自己参与安阳火车站40年发展建设以及车站由小变大、设备设施逐步完备感到自豪和骄傲。我希望看到新一代安阳铁路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谱写时代发展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