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新闻列表
 


媒体链接: 安阳网| 安阳日报 | 安阳少年报
 
  
2021年1月21日 星期

手工元宵“滚”出浓浓年味儿


□本报记者 王 珊

俗话说,北滚元宵,南包汤圆。进入腊月,元宵手艺人刘希增开始忙碌起来。刘希增是浚县黎阳镇角场营村村民,50岁的他滚制元宵已有35年。

1月15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位于中华桥桥北的一个小院内便传来了机器的轰鸣声,刘希增和妻子身穿白色工作服,站在机器前滚制元宵。一个个如糖块般的馅料被放进装着面的电动滚筒里,馅料不停地滚动,很快就变成了一个个小“雪球”,元宵的雏形就出来了,然后再一遍遍地过浆,再放入滚筒中……这么循环往复,元宵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刘希增介绍,以前都是把元宵放在笸箩里,他和妻子不停地晃动笸箩,将糯米粉一层一层地包裹在元宵外面。后来,为了提高效率,他用上了自动化设备,一台元宵机每天能做上百斤元宵。

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刘希增对传统食俗的坚守。“磨粉、做馅料、沾水、滚制,少一步都不行。”提起手工元宵的制作工序,刘希增说,“做元宵看着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制作元宵的粉得磨好,馅料制作也颇有讲究。”刘希增表示,事先将芝麻、花生等一起放入盆中拌成馅料,再制成两厘米见方的馅块儿,放在通风处晾晒直至风干,全部手工完成。如果馅块儿不均匀,滚出的元宵个头就不一样、不圆。

从磨粉到滚元宵,刘希增将手工制作的精髓融入自动化设备中。刘希增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滚制元宵的人越来越少,而买元宵的人越来越多了。“附近的人都认识我,我在安阳走街串巷卖元宵已经35年了。从年前一直到农历正月十五,不少老顾客联系我,有的是从小吃我做的元宵长大的,所以元宵卖得还算不错。”当记者询问是否辛苦时,刘希增表示,自己现在不为赚钱,只为了那些老顾客还能吃到自己手工做的元宵,因为他心里明白,这些来买元宵的回头客吃的不仅仅是元宵,更多的是回忆以前元宵的味道、过年的味道。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网、安阳少年报、河南手机报安阳版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安阳网发布,安阳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安阳网-安阳日报”或“安阳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