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赵晓凤 通讯员 马保付)“我双腿患股骨头坏死,不能正常行走,更别说外出打工了。现在有了公益性岗位,不用外出也能有工作可做,我很满意。”6月18日,马家乡郭家窑村贫困户李旺波说。
据了解,李旺波今年28岁,因患有股骨头坏死,双腿不能走路。“我还这么年轻,一直想找点事儿做。这时村干部郭秋平找到我,说区人社局开发了公益性岗位,我便赶紧报了名。”李旺波说,现在他负责村里的夜间巡逻,每个月工作30小时,每小时20元,一个月可以挣600元。“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真好!”李旺波说。
李旺波是公益岗位助力扶贫的一个生动实例。据悉,马家乡共有96个贫困户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其中,半岗公益性岗位12人,小时制岗位84人,主要是为了让那些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而自身无法离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活干、有钱挣、早脱贫。“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保洁清扫、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等日常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以岗位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的扶贫链,实现推送一岗、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马家乡副乡长张红浚介绍。
据悉,因疫情影响,马家乡部分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滞留家中,暂时无法就业,也将直接影响其今年的家庭收入,无法保证脱贫或导致脱贫户返贫。为帮助贫困农民工返岗就业、就近就业,马家乡组织干部向贫困户宣传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用实际行动为贫困户就业、脱贫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