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瑛 文/图
偌大的制丝车间里一台台机器在高速运转,产品在生产线上静静地“流淌”,为数不多的工人穿行其间……5月27日,记者走进河南中烟安阳卷烟厂(以下简称安烟),在制丝车间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该厂信息中心主任于光伟指着大屏幕告诉记者:“你看,通过这个大屏幕,我们就能实时掌握车间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工艺参数,所有数据都尽收眼底。” 近年,安烟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不断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厂建设。
智能先行
大数据发挥大作用
打造智慧工厂,数据是最大的资产。安烟通过对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个环节数据的采集、整合和挖掘,借助信息技术尤其是MES平台,实现对关键业务流程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实现对关键参数的自动调节、预警和纠正偏差。
安烟的MES平台,集合了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物料管理、实时监控等在内的多个功能模块,犹如一张大网,将生产管理的各种核心信息“网罗其中”,为企业统一生产管理和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种依托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并基于数据之上的精准控制,使多个工序中操作工不用在现场,通过MES就能实时看到设备运行状况和检测数据。“如有质量异常,即可实时报警,也可对过程质量数据进行在线分析评价,使过程质量始终受控。” 制丝车间带班长常会彬边走边向记者介绍。以制丝工序损耗报警为例,安烟利用MES系统对叶丝、梗丝在生产过程中的干物质损耗及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并根据生产部制定的标准自动判定,当各工序物料损耗超标时系统自动将报警信息推入改进中心,并通过接口传送给制丝中控,通知中控操作工处理该问题,以避免接下来的生产中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安烟通过大力实施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18年投资400多万元建设的数据中心于去年投入使用, 进一步加强了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过程的深度结合,实现了主要数据采集、分析、共享,以信息化带动管理提升,以智能引领制造升级。
课题小组
智能制造的“孵化器”
在打造智慧工厂中,安烟精心呵护每一个员工在创新中的“萌芽”,组织100多名有创意、敢想敢干的技术人才,组建10个课题小组,通过申报、筛选,对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环节的课题进行孵化支持。
“这个是我们厂一个课题小组制作的PPT,是关于提升制丝生产效率的课题成果。”在安烟信息中心,于光伟向记者娓娓道来。这个课题名称为《安阳卷烟厂<提升制丝生产组织效率管理模式研究>实践性课题成果复制推广实施方案》,主要针对现场设备启停的时间和MES采集时间的不一致性问题,课题组采用了现场蹲点测量方法,运用秒表对设备实际运行时间进行的精准采集,寻找浪费时间的关键点。而说起这个课题的实际效果,于光伟的自豪也溢于言表:“这个课题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时间效率由实施前的84%提升到实施后的85.8%,产量效率由实施前的75%提升到78.2%,综合效率由实施前的63%提升到67.4%,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如今,像这样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的课题还有许多,在减少能源消耗中,《基于MES系统能源消耗精益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课题,通过完善MES系统中能源采集与录入,建立能效消耗与产量模型等,实现对能源消耗标准化、精益化的管理,2019年生产38.78万箱产品同比减少能源消耗费用306.37万元。
安烟在智慧工厂建设中,以MES系统升级改造为契机,以信息化系统应用课题研究为载体,去年年底,安烟在MES系统中融入信息消耗管理数据模块,提升精确的原料消耗追踪与追溯能力,实现了制丝烟叶消耗现场及时化报警,并形成了异常消耗阶梯传导处理机制,实现了安烟生产制造全过程的全面可视、可控,实现从传统粗放式向现代集约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