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庆云 文/图
“7栋大棚占地20多亩,2栋温室占地5亩。成立的合作社有200多户村民,有850栋温室、大棚,占地约3000亩。”5月27日,安阳县韩陵镇梨园村村民李光福在自家的西红柿大棚里一边忙碌,一边对记者说。早春茬西红柿的第一穗果正在采摘期,李光福一家人忙不过来,还找了附近的村民来帮忙采摘。“俺这棚向东100多米就是河北临漳。我们雇的小时工多是临漳人,一个小时7元钱。”早春栽的西红柿只收四穗果,现在采摘的是一穗果。李光福估算了一下:“一亩西红柿产量在1.5万斤左右,大约能卖个八九千元。”
李光福是梨园村的能人。咋能呢?“俺是村里第一个种大棚西红柿的!”李光福回忆,1992年左右,他种植大棚黄瓜,遇到病虫害去市里找科研单位的专家杜瑞民求助。杜瑞民不仅帮他解决了问题,还给他推荐了前景看好的大棚西红柿项目。李光福听了专家的话,1994年改种西红柿。
20多年间,李光福的大棚西红柿品种不断翻新,规模也不断扩大,还带动了村民发展大棚西红柿。“品种三五年就要更换一次。现在大棚种植的是‘天马505’和‘春秋17’。”李光福介绍。“这些品种口感好,耐储存,长途运输不崩裂。”市农科院的专家杜瑞民在旁边补充。
“我有后台!”采访中聊得高兴了,李光福脱口而出的这句话吓了大家一跳。“我有后台提供信息和技术,怕啥?”他紧接着的解释让大家扑哧一笑。他说的“后台”原来是市农科院的专家。
20多年来,杜瑞民等市农科院的专家一直在为他保驾护航,他也跟着专家学到了不少技术。最初,村里交通不便,杜瑞民骑着摩托车来村里送技术。现在乡间道路变成了水泥路,专家开车来村里送技术,利用晚上农民的空闲时间办夜校辅导职业农民,微信上也能随时解决问题。这几年盆栽西红柿受欢迎,专家又向李光福进行了推荐。“今年种的盆栽西红柿、盆栽朝天椒少了,不够卖。”李光福的话语中带有一丝遗憾。他还去山东省寿光等地学习。政府组织的培训他去,政府没组织的他自己掏钱去。他说:“学习一天创造的效益比干一天活儿的效益大。”李光福现在成了梨园村西红柿种植的土专家,是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定期到安阳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为农民传授技术。
有“后台”的支持,李光福的视野更开阔了。梨园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番茄小镇”,但是李光福反而打算缩小大棚西红柿种植面积,扩大温室育苗。他说:“温室育苗订单销售,生长期短,不愁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