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倩
3月26日,郑州市管城区法院启用“电子封条”查封一处涉案房产,这是我省法院系统启用的首个“电子封条”。与纸质封条不同,“电子封条”可对被执行人房产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和取证。如果有人试图破坏封条,设备会立即播放法院的警告语音,并拍下破坏者的照片及时传至执行法官手机。
“电子封条”全称“智能电子封条监控系统”,使用方便、固定性好,能避免自然脱落或人为损毁,运行时间可达5年。不仅如此,“电子封条”上还印有二维码,用手机扫码就能阅读相关法律文书等内容。如果查封不解除,任何人都不能进入房屋。“电子封条”将现代技术充分运用到司法实践中,避免了被查封房产处于“失控”状态的弊端,提升了法院的执行权威,维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此前,其他地市就有过使用“电子封条”的例子。今年1月,湖南长沙芙蓉区人民法院启用“电子封条”查处一处涉案房产,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使用的“电子封条”。随后,广东湛江、山东青岛都有过对房产加装“电子封条”的先例。可见“电子封条”在维护执行权威方面确有借鉴价值。
这一新事物让笔者想到了早些年的执法记录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执法记录仪也得到进一步升级。最近,苏州科达公司为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紧急定制了200台执法记录仪,用于首都国际机场入境人员防疫检查。该执法记录仪具备先进的定位系统与无线加密技术,可在室内提供精确的厘米级定位,保障机场防疫指挥调度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不管是“电子封条”,还是可以精准定位的执法记录仪,都凝聚了科技力量。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通过“互联网+执行”模式可以助力智慧执法。相信今后,当更多新科学技术融入司法实践和司法应用,司法与技术的结合将极大地对违法失信行为进行限制,进一步维护司法权威,保障更多人的合法权益,让更多人享受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