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新闻列表
 


媒体链接: 安阳网| 安阳日报 | 安阳少年报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

我爱这土地


□刘 宁

又是秋天,伴着蒙蒙秋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忽然很想去看一下久违的田地。在平原桥北侧,我驻足向东边张望,那里还有我家一亩田地。去年冬天,这块地出租给村里进行绿化,现在终于可以看到变化了。路边围了一大圈的蓝色彩钢板终于拆掉,如同美女去掉了蓝面纱,大片翠绿的草地映入眼帘。呼吸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我的眼睛向更深处张望,那里有我逝去的青春……

每当看到农田,我总是会想起艾青的那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我对于土地的感情,何止“深沉”二字能表达?打我记事起,祖辈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着。20世纪80年代初,外婆还在的时候,土地全都种成了棉花。间苗、拔草、锄地、掐旁枝、浇地、打农药,直到最后收获棉桃,风里来雨里去,全依靠外婆和母亲在地里侍弄。再以后,我和姐姐年龄稍大,母亲开始种玉米和麦子。那时候浇地,都是按村小队轮流进行,要提前打好招呼按顺序轮流浇地,别家中午或傍晚浇完地,下一户得赶紧接着去浇,不然,有人会抢着去浇地,轮到自己家就猴年马月了,错过秧苗成长的关键期,会大大影响粮食产量。至今,我仍记得在炎热的夏季步行拎着饭盒给晌午仍在浇地的母亲送饭的事。那时候,父亲正和母亲闹离婚。母亲为了养活我们姐妹俩,什么苦都不怕。有一幕刻在我的脑海中:戴着草帽的她听到我的呼唤,从玉米地里走到田垄上,拿着尖锹挖着田垄上的泥给水流改道。再没有了往日的丰腴,她黑瘦黑瘦的身材映在烈日的阳光下,汗水滴滴答答从她额头上流下来……

如果说浇地算是战斗序幕的话,那么打麦就是第一场硬仗。待麦子成熟,需要农人们加快收割,以免遇到大雨造成减产。天刚蒙蒙亮,大人们便在农田中忙碌着,他们一下下地挥舞着镰刀,把麦子打成捆,装上轱辘马或三轮车,然后经过崎岖不平的乡间土路,把麦子堆放到村里的打麦场,等候下一轮的打麦作业。打麦场上机器轰鸣,到处是尘土和秸秆。打麦是项体力活,需要乡邻们通力合作方能顺利完成,通常是三五家分工协作,有在机器口正前方放成捆秸秆的,有在机器边用编织袋接粮食的,也有帮运送粮食和秸秆的,所有人脸上都布满了灰尘,伴着机器的轰鸣,说话都得扯着嗓子喊。

打完麦子、晒完场,农人们不敢歇息,农时可耽误不得,赶紧买玉米种子,趁着墒情点种、浇水、上肥料、间苗、拔草、打药。待到玉米收获,依然得通过农人的手,把玉米棒子一个个摘下放到编织袋里,再运到田间地头的三轮车上,放在房顶和马路上晾晒,最后再用人工或半人工的机器,把一粒粒玉米从玉米棒上“请”下来,晾晒干净后方能磨成新鲜甘甜的玉米面。

事实上,晾晒玉米棒子那会儿农人也片刻不得闲,他们翻地、拉犁,为下一年的收获做准备。这是另一场硬仗。播种麦子时,七八家拧成一股绳,男女老少齐上阵也得三五天时间才能完成下一年的播种。每个人都得低着头、弯着腰、弓着腿,吃力地拉着一根2米多长的绳子,身后是特制的木犁或铁犁,中间一个口字形的方斗,里面放着用红色药水拌过的麦子(防止虫咬蚁啃)。犁两侧,一定跟着经验最多的农家老把式,他们喊着号子,看着播种的疏密节奏和方向是否弯曲,种子快用完时会及时提醒。那些日子很辛苦,但想着土地从未辜负汗水、想着来年的丰收,农人们脸上依然荡漾着喜悦而自足的神情,累并快乐着。

时间来到21世纪,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型收割机、播种机取代了人工肩扛手挑的劳作模式,我们半天的时间就能完成收割和播种的任务。秸秆可以粉碎还田,当作土地的肥料;收割完成后现场就可以种植来年的种子,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田间地头,农人们收获的粮食可以立即出售,领取一沓沓崭新的钞票,再也不用像以前满载粮食推着轱辘马或骑着人力三轮车跑到韩陵山粮食加工点换面吃,更不用担心放到粮缸里的粮食生虫。科技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民的双手,使得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发展养殖业或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一切的变化,让我深切感受到“科技前进一小步,生活前进一大步”。

如今,为了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我和乡邻们把土地都租给了村里进行绿化,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农村会迸发出更耀眼的生命力。

生我养我的黄土地啊,我的血脉里流着你的血液,我的性格里有着你永不止息、永远向上的基因。无论我身在哪里,我的魂里、梦里都牵系着你。

我爱这土地!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网、安阳少年报、河南手机报安阳版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安阳网发布,安阳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安阳网-安阳日报”或“安阳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