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越来越多的学生跳出书本,在红色足迹中感悟信仰力量,在志愿服务中担当社会责任,在田间地头体验劳动艰辛。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双手践行青春誓言,诠释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深刻内涵。本期特别策划,让我们一同关注这些发生在假期里的生动教育实践,看新时代青少年如何在社会大课堂中砥砺品格、收获成长。
体验乡村生活 感受烟火温情
□本报记者 许美美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当国庆节与中秋节欢喜相逢,8天的悠长假期为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暂时告别喧嚣,回到父辈生长的乡村,在团圆氛围中体验别样生活,在实践中“解锁”成长新篇章。
10月6日6时许,龙安区龙泉镇于串村还笼罩在薄雾中,11岁的于梓轩揉了揉惺忪睡眼,跟着爷爷走进了后院鸡舍。喂食、捡蛋,这些在书本和视频里见过的场景,如今亲手实践,让他感到既新奇又兴奋。“原来鸡蛋摸起来是温热的,母鸡护食的样子这么有趣!”于梓轩兴奋地告诉记者。
这个假期,像于梓轩一样选择返乡体验的城里孩子不在少数。他们放下电子产品,走进田间地头,在与祖辈的共同生活中感受浓浓的亲情和传统节日的深厚底蕴。
“你看,这是红薯叶,长在土里的是红薯。”文博源小学学生刘松越回到内黄老家,和家人一起来到田间地头。抡起小锄头,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当第一个胖乎乎的红薯露出“脑袋”时,刘松越激动得小脸通红。“红薯是长在土里的,挖出来这么不容易!我以前只在超市里见过。”他抹了一把汗,感慨道。
“和面、拌糖馅、烧锅,我都参与了!”安阳县5岁的玥玥骄傲地展示着自己做的特色美食糖饼。中秋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糖饼、话家常,玥玥用稚嫩的声音背诵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还不完全理解词中深意,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已悄然浸润心田。
与国旗同框 与家园同行
□本报记者 王箫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10月1日清晨,北关区建业城小区上空,稚嫩的歌声随风飘荡。八年级学生潘屹航仔细地为弟弟整理好红领巾,兄弟二人并肩而立,站在单元门前那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下拍照。
潘屹航举起手机,镜头里,弟弟努力踮起脚尖,让胸前的红领巾显得更加挺括。
“哥哥,国旗真亮啊。”弟弟轻声说。潘屹航的目光落在单元门口的地上,几个烟头、一张糖纸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刺眼。他忽然想起班主任常说的话:“对祖国的热爱,就蕴藏在平凡日常的每一个行动里。”
恰在此时,小区业主群里弹出一条消息:“‘擦亮城市’环保志愿行动,9点在小广场集合。”
小广场上,30多位热心居民已戴上白手套,手持垃圾袋,准备就绪。物业工作人员一边分发工具一边布置任务:“我们分为三组,覆盖花园、儿童乐园和小区内部道路。”
潘屹航拉着弟弟加入了花园组。退休教师李奶奶弯腰拾起一个塑料瓶,感慨道:“在这么美的小区里,一草一木都让人珍惜。这么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她的动作缓慢而坚定,仿佛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儿童滑梯旁、小区的内部道路上,更多的小区居民加入了行动中。
活动结束后,潘屹航和弟弟再次路过那面国旗。这个国庆节,他对爱国有了更具体的理解:“爱国不只是一句口号或一首歌,而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让环境变得更美好!”
安阳工学院136名学子:
以志愿服务书写青春答卷
□本报记者 徐依依 文/图
国庆中秋假期,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团圆或度假时光中时,安阳工学院洹滨校区明德书院的136名学子选择驻守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与殷墟博物馆,开展“乐游安阳·殷墟志愿活动”,以志愿服务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此次“乐游安阳·殷墟志愿活动”由共青团安阳市委与安阳工学院洹滨校区明德书院团委联合策划。为保障服务质量,该校提前开展系统性岗前培训,内容涵盖殷墟历史文化解读、景区服务规范及应急处置流程。培训结束后,46名学子进驻殷墟博物馆,90名学子服务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志愿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10月6日,殷墟博物馆内游人如织,学子们活跃在各个岗位。在入口处,他们引导游客排队,协助安检,维护现场秩序;在展厅内,他们化身“文化讲解员”,将青铜器、甲骨文背后的殷商故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古老文明“活”起来;在休息区,他们主动提供咨询服务,解答路线规划与历史知识相关问题。此外,面对游客不适、物品遗失等突发情况,学子们依据预案快速处置,累计服务游客超万人次。
“我们仿佛是桥梁,连接着3000多年前的辉煌与如今的好奇。”志愿者徐子昕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此次活动不仅让他们锻炼了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也收获了成长。
此次活动是安阳工学院实践育人理念的体现,也是学子们践行青年责任的具体行动。未来,该校将继续搭建实践平台,引导更多学子服务安阳,为文明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升级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