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安阳县(示范区)新闻·广告 上一版   
下一篇

交出一份满意的防汛答卷

——安阳县精准施策筑牢防汛安全网工作回顾

安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交通部门开展汛期处理交通突发状况演练(资料图)

□本报记者 梁亚杰

9月28日,记者从安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入汛以来,安阳县坚守高标准防汛工作,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预案体系、加强保障能力、深入排查隐患、创新工作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应对了严峻的防汛形势,使防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学研判订预案

健全机制明责任

在安阳县,共有安阳河、汤河、洪河、羑河、茶店河等5条河流流经辖区,另外,域内又分布着崔家桥、广润坡两个国家级蓄滞洪区。这样的形势决定了安阳县防汛任务面临着一定压力。

未雨绸缪早当先,防汛备汛做在前。面对繁重的防汛任务形势,安阳县首先从完善责任链条和工作机制入手,为防汛工作迅速推进提供强力保障。书记、县长为双指挥长的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县领导包乡、包河道,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包户的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为防汛工作全面推进奠定基础。同时,域内重点区域和部位,如2个国家级蓄滞洪区、5条主要防洪河道和2座水闸,防汛责任人均得到了明确。这样,安阳县扁平化指挥机制得以建立起来,部门及个人责任清晰,工作流程更加简化。

在责任链条完善的基础上,安阳县各项工作机制也更加健全,成立了13个防汛工作专班,涵盖指挥调度、联排联调、专家技术支撑等各项具体工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专门成立督导组,分组对各个乡镇的防汛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全县通报。各乡镇、成员单位和主要责任人专门建立了“县防汛应急响应工作群”,蓄滞洪区内的村庄采取组织人员敲锣、手摇报警器、在村级工作群转发消息的方式,确保了防汛信息消除层级壁垒、及时传达到位。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孙永丰说:“完善的责任链条和工作机制,使县防汛指挥调度效率大大提高,应急处置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强化管理查隐患

加强实战重演练

在建工程外来人口有多少,老旧房屋的分布情况如何,重点区域是否存在隐患,摸清这些问题,做好事前统计和隐患排查对筑牢全县防汛安全网至关重要。

7月初,安阳县水利、住建、交通、民政等部门先后对在建工程的外来人口、养老机构人员、老旧房屋分布等细节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排查过后,所有外来人口被纳入叫应范围,7个重点工程实行“一张图”转移预案,养老机构和老旧房屋实行定人定时值守,潜在的风险点得以消除。隐患排查更是贯穿了整个汛期,各乡镇、各单位围绕河道险工险段、城乡防洪排涝工程等重点区域开展了地毯式、拉网式排查,共查出隐患25处,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严格要求下,所有隐患在7月中旬全部解决。

强化管理、排查隐患着眼于事前准备,以实战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则重点关注于事中应对。在整个汛期,安阳县共开展防汛演练22次,涵盖水上救援、群众转移、抽排水等多个科目。

安阳县在应急指挥大厅举行了年度实操演练,各相关部门到场进行推演,有效检验了预案的科学性和协调性。交通、住建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组织了多种类型的行业演练。崔家桥镇开展的水上救援演练,模拟群众受困场景,救援队伍得到消息后迅速出动,利用设备展开救援,各支救援队伍在演练中锤炼了实践能力。

在大力开展演练的同时,安阳县还高度重视防汛培训工作。4月份以来,全县共开展培训27场(次),惠及1070人,有效提升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应急处置能力。

组织人员备物资

依托技术强保障

险情一旦来临,要确保“专业抢险队伍跟得上、备用物资拿得出”。在这方面,安阳县在人员物资的配备上做了充分保障。

主汛期前,安阳县组建2支专业抢险队伍和13支防汛抢险队伍,应急、交通、电力等部门建立了联合保障机制,形成部门联动、众人连心的强大合力。在物资储备方面,县防汛物资储备库储备发电机、抽水泵、帐篷等22种31万余件物资,各乡镇和成员单位增添了无人机、防汛应急客车等百余种抢险救援装备。防汛工作中,人的能动性和物资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而技术的运用则为“智慧”防汛提供了支撑,2025年5月落成的安阳县数字综合应急指挥中心是全县防汛工作的大脑,在这里,县域内每条河道、每个村庄甚至每个桥坝涵洞都能在大屏幕上清晰显示出来,利用“数字地图”成为该县开展防汛工作的一大优势。

平时,各成员单位在应急指挥大厅集中办公,通过智慧信息,和各乡镇、各专班实现无缝对接,进而直观掌握实时信息,高效做出反应、处理危急情况。险情来临时如何安置群众,安阳县在各个乡镇、单位设置21个安置点即是答案。这些安置点可容纳2.94万人,在紧急情况下,群众的生命安全能够得到切实保障。随着安阳县水利设施建设的加速,特别是郭盆闸工程基础建设及各条河道疏浚工程的完工,全县河道行洪能力大大提升。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刘建飞介绍:“未来,安阳县将继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防汛抗旱工作水平,为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