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开学季 心相融 同奔赴

编者按:金秋九月,琅琅的读书声再度回荡在菁菁校园。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校园,分别采访了从教多年的资深教师、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和高中生,聆听他们对教育的亲身感悟和真挚心声。老教师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真谛,新教师以青春热情书写育人新篇章,学生则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对老师的深厚情感。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温暖与智慧的双向奔赴。愿这一跨越年龄与身份的对话,展现新时代教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市第二中学教师刘晶珊:

坚守三尺讲台 践初心育桃李

□本报记者 王箫

9月10日,在安阳市第二中学高二(8)班的教室里,物理教师刘晶珊一边在黑板上书写一道力学综合题,一边向学生解释每一步的推导过程。“物理不是死记硬背,是理解万物运转的逻辑。”刘晶珊说。

今年是刘晶珊从教的第三十二个年头,他是该校的物理教研组组长,更是许多学生物理之路的启蒙者与引路人。

“刚教书那会儿,连画图都要用三角板一点点量。”刘晶珊说,那时没有多媒体工具,每一幅示意图、每一个公式推导都靠一支粉笔、一把尺子完成。学生们常挤在讲台边,仰着头问:“老师,苹果为什么一定会掉下来?”那些眼睛发亮的瞬间,至今仍是他最珍贵的记忆。

如今,课堂早已实现多媒体化,天体运动、电磁场、机械波……都可以用动画模拟。但刘晶珊仍习惯在黑板上亲手书写公式、绘制图像。“物理是思维的体操,慢一点、细一点,不是坏事。”刘晶珊说。

“教书育人没有什么诀窍,无非是把学生当成自家孩子看待。”32年来,刘晶珊始终守着这方讲台,也守着自己从教之初的那份踏实与热忱。

下课铃声响起,几名学生小跑上前继续提问。刘晶珊放下粉笔,擦了擦手,笑着迎向他们。阳光正好,温暖如他32年来每一个平凡而充实的日子。

市实验中学教师缑亚萍:

深耕教育沃土 护航学生成长

□本报记者 徐依依

9月15日,在市实验中学的一间教室里,语文教师缑亚萍正俯身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从初登讲台时的青涩忐忑,到如今成为学生亲切可靠的引路人,她用时光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若说第一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8年教会我的是‘读懂每块石头的温度’。”她说。曾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压力对语文学习产生畏惧,课堂上总是低着头,不愿发言。缑亚萍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促膝长谈,与家长不断沟通。学生渐渐驱散了心理阴霾,重新燃起对语文的兴趣,真正实现了从“畏惧”到“热爱”的蜕变。

疫情期间,班级教师几乎全部感染,缑亚萍独自扛起两个班的管理工作。她一边备课一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大家互相鼓励、自觉防护,让班级凝聚起强大的集体力量。除了课堂上的坚守,缑亚萍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她长年在市教育局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等机构担任志愿者,开展家庭教育与心理辅导讲座。

缑亚萍还经常与学生分享她的运动经历,以此来激励学生。“安阳举办马拉松比赛时,我与学生们一起奔跑,互相鼓励,最终到达了终点。我觉得这种特殊的温暖超越了课堂上的教与学。”缑亚萍感慨道。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缑亚萍用8年时光书写着热爱与责任,而这份“活成一束光”的坚守仍在继续,照亮更多学生的成长之路。

高二学生郭鑫:

关爱润心感师恩

□本报记者 许美美

9月15日,记者收到了市振中高级中学高二(12)班学生郭鑫的一封信,她在信中说,感谢成长中遇到的恩师,是他们用爱照亮了自己的未来。

“我一直很讨厌学数学,是张振峰老师让我懂得,数学不仅是公式与符号,更是逻辑与秩序的诗篇。”郭鑫说。在她的描述中,张振峰不仅是她的数学老师,更是一位用智慧与温暖陪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郭鑫仍清晰记得那次期中考试后,她为一道复杂的解析几何题失分而懊恼,张振峰耐心地安慰她,用红笔在草稿纸上轻轻画了一个圆,微笑着说:“别只看树木,更要看见森林。”这点睛之笔瞬间打通了郭鑫的思路,也让她真正理解了数学思维的深邃。“原来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掌握方法、洞察本质。”她说,老师用一句话、一个圆,不仅解了一道题,更打开了一扇门。

除了学业上的启发,更让郭鑫感念的是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去年冬天的一个早上,郭鑫突发腹痛,冷汗直流,班主任王画囡发现她的异常后,立刻安排她休息。不久,一杯温热的红糖水和几个暖宝宝贴悄然出现在她的课桌上。这件小事温暖了郭鑫的冬天,也在她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

郭鑫对记者说:“感谢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明白学习的真谛和人生的哲理,我很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未来也一定会积极向上,把爱和温暖传递下去!”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