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凡
晨光和煦,微风习习,漫步于我市法治文化公园内,只见孩子在草坪上嬉戏玩耍,老人坐在长椅上惬意聊天。在公园的法治长廊前,不少市民正驻足研读墙上的法律知识,进行交流讨论。这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正是我市“八五”普法工作成效的生动写照。
“八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我市通过锚定普法目标任务、完善普法顶层设计、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创新普法方法路径、强化法治阵地建设等多措并举,以持续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为重点,以分层分众精准普法为支点,以推动落实普法责任制为抓手,全面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优化顶层设计 筑牢普法根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21年,我市在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和国家及省驻安单位意见建议,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法治需求的基础上,反复打磨,制定出契合安阳实际的“八五”普法规划和人大普法决议。同时,立足职能定位和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明确了“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
全民普法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需要持久用力、久久为功。我市全面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持续完善普法责任制、普法联络员、法律明白人培育等工作机制,细化共性责任清单和具体责任清单,先后出台以案释法、普法联系点等多项制度,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各执法部门、行业职能优势和主导作用,形成了有牵头、有推动、有落实的良好局面,筑牢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普法格局,确保了“八五”普法规划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分层分众普法 精准滴灌润心田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坚持把普法宣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立法执法司法、公共法律服务等各环节、全过程、各方面,普法对象精准化聚焦、普法内容分众化选择、普法载体多维度创新全面开花,创新提出“五凡五必”“七个精准”普法工作目标,倾力推动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型。每年开展“送法进校园”“送法进企业”等“法律七进”活动超3000场次。
紧抓“关键少数”。通过抓实现场述法、学习清单、法治培训、“导师团”帮带等方式,我市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责任,充分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提升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紧盯“重点群体”。聚焦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新就业形态工作人员等重点群体,我市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多渠道开展法治教育,不断探索法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体验新路径。紧贴“全市公民需求”。利用“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三夏”“三秋”等重要节点开展集中宣传,我市组织普法工作者、志愿者、法律顾问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常态化法治宣传。
服务中心大局 普治融合发展
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法润安阳 共建文明”“普法进万家 法治润民心”等专项法治宣传活动,按照“一对一”“点对点”共建原则,由市委依法治市办牵头,以中央、省驻安相关单位和市、县(市、区)直等110余家单位对接全市44个重点社区和14个重点行政村为“核心圈”,全市其他单位同步推进,形成普法“辐射带”。
融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我市组织律师、普法志愿者持续开展“送法进企业”专题实践系列活动,聚焦经营主体的“急难愁盼”,启动“企业家学法”专题普法活动,大力营造重商、安商、亲商、护商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企业家法治素养,助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
融入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我市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队伍、一支法律明白人队伍”机制,充分发挥市、县两级调解协会作用,建立人民调解参与化解信访事项“揭榜挂帅”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断完善普法与依法治理相融合的工作体系,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
融入普法依法治理实践。结合群众法治需求,我市重点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和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开展普法,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普治融合,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实践走心走深。
加强阵地建设 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是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我市以水文化和法文化为载体,将殷商历史文化、安阳书法文化、红色基因文化嵌入其中,深入挖掘甲骨文中的法治元素,借鉴传统法治思想、法治典故的精华,与新时代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同频共振。
在谋篇布局上,我市突出代表性、特色性、功能性,与全省黄河法治文化带、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密切衔接,申请并推动全市7个法治文化建设点纳入省“南水北调法治文化阵地带示范点”。通过打造一县一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不断促进法治文化阵地“内涵化”发展。
2024年,市法治文化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将法治元素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法治氛围、涵养法治精神。除市法治文化公园,我市还积极推动各县(市、区)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主题街道、法治宣传栏等阵地,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法治文化阵地网络。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5个省级优秀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对已建成的22个法治公园、32个法治文化广场、31条法治文化街、1100余个法治宣传栏和3万余个宣传橱窗进行适时更新和提档升级。
注重守正创新 增强普法工作质效
创新普法路径。2025年2月,我市印发“一月一主题”案例式普法宣传实施方案,共设置12个宣传主题,对年度普法工作统筹安排,并以此为抓手,累计制作和推广案例式普法视频200余部,受众达150万人次,取得阶段性成效,推动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探索普法矩阵。通过开辟新媒体普法路径,我市实现法律知识“短”“平”“快”传递,普法形式向“快”“准”“新”转变,普法覆盖面向“大”“广”“全”拓展。我市“2+N+X”普法矩阵、抖音普法案例、法治动漫微视频、“四开”主题普法宣传等创新做法多次得到中央和省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肯定。
凝聚普法合力。全市组建5000余个村(社区)服务群、1000余个普法工作群,参与群众达165万人。全市成立40个普法微信公众号、40个普法政务网站,总粉丝数超过105万。广大普法工作者将生动鲜活的普法案事例通过宣传矩阵集中发送,传播法律理念,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思想。“法治安阳”“安阳政法”等多个政务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均位居全省前列。
打造普法名片。2021年以来,市司法局组织律师录制法治宣传视频280余期,浏览量超60万人次。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也积极探索创新普法方式,各色各样的优秀普法栏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取得了较好的普法效果。
“八五”普法期间,我市开展一系列举措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将持续深化普法工作,不断探索创新,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安阳、平安安阳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