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滑县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文化为笔 产业为墨 牛屯镇那乡土味里的振兴新篇

滑县联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罗 珊 摄)

□本报记者 姚晏宏 特约记者 徐淑霞

通讯员 罗珊 李佳励

清晨的阳光洒满豫北平原,牛屯镇早已升腾起烟火气。

8月25日,记者在位于该镇东街村的运河明珠(河南)食品有限公司看到,鸭蛋加工线上,机械臂精准锁定一枚枚饱满的鸭蛋,鲜红的甲骨文“福”字即刻跃然“蛋”上;而在周王庄村的滑县联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身着粉色工装的工人们用火龙果果汁在饺子皮上喷绘“喜”字……在牛屯这个四县交界的名镇,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正奏响动人的交响乐。

一枚鸭蛋的文化转身

运河明珠(河南)食品有限公司的鸭蛋加工车间里,产能每小时3000枚鸭蛋的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腌制池里的鸭蛋浸泡在传承百年的卤料中,老师傅盯着盐度计的眼神,与流水线上的智能温控仪形成奇妙的呼应。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喷绘环节那抹亮眼的红——鸭蛋身上的甲骨文“福”字,笔画古朴苍劲,让寻常的鸭蛋有了沉甸甸的文化分量。

“这可不是简单的标签。”该公司负责人李涛拿起一枚成品鸭蛋,指尖划过蛋壳上的纹路说,“我们请老师筛选出最具美感的甲骨文‘福’字,经郑州金地彩印设计,既要保鲜防褪色,又要让文化符号清晰可辨。”自今年7月推出带甲骨文标签的礼盒后,该产品溢价20%。

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企业,运河明珠(河南)食品有限公司的蜕变轨迹里,文化是重要的转折点。不久前,李涛参加的非遗活动让他茅塞顿开:“咱安阳是甲骨文重要发现地之一,为啥不让老祖宗的文字给鸭蛋‘代言’?”

如今,车间里的设备改造仍在进行,新上的自动打码机正调试甲骨文的纹样,计划将“吉”“祥”等字直接“注射”在蛋壳上。“既要让消费者尝到咸香流油的滋味,更要让他们带走一份文化念想。”李涛说。

饺子上的文化密码

滑县联富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元宝状的饺子躺在模具里,随着火龙果果汁喷绘机的“嗞嗞”声,喷绘头精准落下,“福”“喜”等字样便跃然“饺”上。

“第一次见饺子带字,像艺术品,太漂亮了!”濮阳瑞璞集团董事长岳璞生说。他在参观车间时拿着手机拍个不停,并订下50箱“喜字饺”,准备用于婚宴。

这样的“文化饺子”如今成了滑县联富食品有限公司的“新贵”。

该公司的转身始于今年5月。这家从高营村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企业,其注册商标“咱老家”蕴含着浓浓的乡愁。

“饺子光皮薄馅大还不够,还得有让人记住的魂。”公司总经理郑飞月盯着“咱老家”这三个亲如父母的字样,端详着饱满圆润的饺子,突然“脑洞大开”:饺子形如元宝,本就是吉祥的象征,若再添上文化符号,岂不更有味道?

试验从果汁调色开始。南瓜汁太淡,菠菜汁发乌,直到尝试了火龙果果汁,才得到鲜亮喜庆的红色。喷绘的字体也是几经筛选,从印刷体到手写体,从小篆到隶书,最终选定融合了滑县民间书法韵味的“福”“喜”字样。更彰显文化底蕴的是,他们正在研制甲骨文喷绘技术,打算将“福”“喜”“寿”“康”等古文字喷绘在饺子上。“要让每个饺子都成为会说话的文化使者。”郑飞月的眼中闪着光。

从日均200公斤到6000公斤的产能跃升,滑县联富食品有限公司的成长曲线与文化元素的融入高度契合。

在郑飞月的记忆里,十年前的家庭作坊,几个工人在瓷盆里和面,在案板上擀皮。如今,现代化的车间里,200名工人轮班作业,包制好的饺子带着文化印记,走进国内20多个省、市的商超和20多所高等院校。

文化赋能的乘法效应

在滑县联富食品有限公司正在施工的场地旁,郑飞月介绍,这是研学基地。该基地投入使用后,将通过学生研学、家庭及社会团体参与包饺子等活动,让参与者亲身体验传统美食的魅力,感受“福”“喜”等古文字的生动演绎,深度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

“这些活动不仅能吸引线上流量从而带动销量,还能吸引更多的研学团队和家庭游客前来,将牛屯镇的乡土文化推广至全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郑飞月说,“还要建1000平方米的电商直播基地,‘新农人主播’会现场展示手工包饺子的过程,让网友看见‘从面团到餐桌’的文化传承。”

设计部里,员工郑素雅正修改“豫北年俗”主题礼盒样稿。盒面上,滑县非遗“咱老家”饺子的制作场景与年画娃娃相映成趣;打开礼盒,饺子、包子与年俗解说卡组合成“舌尖上的年文化”。

“光产品有文化还不够,包装、营销都得穿上文化的‘外衣’。”郑飞月说。

牛屯镇组织委员刘雪告诉记者,文化赋能的效应正在全镇扩散。牛屯镇党委、镇政府推出“文化+产业”振兴计划,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计师走进企业,从产品设计到品牌故事,全方位注入文化基因。运河明珠(河南)食品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的甲骨文鸭蛋文创套装,将鸭蛋与甲骨文拓片、解读手册搭配;滑县联富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把饺子的吉祥寓意制作成短视频,让文化传播更接地气。

“产业振兴要靠文化打底。”牛屯镇党委书记刘卫闯望着墙上“传统手艺+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图,语气坚定,“我们要让每样产品都带着安阳文化的DNA,让乡土味里的文化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车间里依然热闹。滑县联富食品有限公司那一箱箱带字的饺子,像一串串流动的文化符号,即将踏上奔赴全国各地的旅程;运河明珠(河南)食品有限公司仓库里贴满甲骨文标签的鸭蛋礼盒,正被装上货车……车窗外,乡村振兴的标语在晚霞中格外醒目。文化为笔,产业为墨,牛屯这片土地上的奋斗者们,正以最生动的实践,书写着文化赋能经济的时代答卷。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