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龙安区文昌大道街道宗村:

书香润心 助学筑梦

□本报记者 许美美 通讯员 王哲茜

“前几年我也曾坐在台下聆听哥哥姐姐的分享。今年,我考上了市第一中学,作为分享人站在台上,既骄傲也感恩!”8月25日,张淇源对记者说。张淇源说的分享,是在龙安区文昌大道街道宗村举行的年度优秀学生助学金发放仪式上,他为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之路一事。

8月15日,宗村党群文化广场上锣鼓声此起彼伏,该村许多家长和学生齐聚于此,共同见证年度优秀学生助学金发放仪式。

这场持续了30余年的传统活动,不仅是对本村学子勤勉求学的嘉奖,更是对“耕读传家”祖训的生动践行。截至目前,宗村已经培育出4名博士、36名硕士及150余名本科生,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之村”。

“我们村的教育传统是从老一辈手里‘接’过来的。”该村党支部书记王超在仪式上动情地说。20世纪90年代,老一辈村干部看到不少孩子因家境贫困辍学,当即决定从集体积累中挤出资金,设立首个“助学基金”。当时的老支书王海平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了宗村代代相传的教育箴言。

30余年来,宗村的教育基金从最初的每年几百元增加到如今的20余万元,从最开始为学生买文具、买书到现在配备电脑设备、更换学校变压器、组织初中生开展体育训练等。这种崇文重教的氛围,让教育基因深深融入村庄的血脉。

仪式上,即将赴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杨祖蕤成为全场焦点。他说:“唯有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把每个知识点学深悟透,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行稳致远。”

如今,宗村的教育成果已形成“滚雪球”效应。36名硕士中,有10余人选择回到家乡所在的市、县任教,将这份教育情怀传递给更多孩子。150余名本科生分布在各行各业,每年春节都会自发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村里的汛期防洪、人居环境整治、教育发展等出人出力、出谋划策。今年刚上五年级的周正洋说:“村里的哥哥姐姐都是我的榜样,我长大后也要为家乡做点事!”

阳光洒在孩子们充满希望的脸上,也照亮了宗村因教育而愈发光明的未来。这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村正用一代代人的坚守证明,教育是最动人的传承,也是最坚实的希望。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