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拒绝“内卷” 健康快乐过暑假

孩子们利用暑假学习打羽毛球(本报记者 张晶宇 摄)

编者按:近年来,教育“内卷”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心态裹挟下,假期一度也成了“内卷”的战场。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拼命奔跑”?家长在现实压力下如何理性选择?学校和教师又能在教育改革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正值暑期,记者深入采访了不同学段的学生、不同背景的家长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倾听他们的声音。其实,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抢跑”“内卷”,而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开放的教育环境,引导他们“跑得远”“跑得稳”。令人欣喜的是,这个暑假,越来越多家长选择摒弃“内卷”,让孩子跟随自己的兴趣,走向更广阔的生活课堂,享受健康、充实、快乐的暑假时光。

中小学生:兴趣做主 假期生活丰富多彩

□本报记者 许美美

8月7日一大早,家住文峰区富泉街的12岁学生王磊正和爸爸赶往航模创意机构。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市博物馆广场,同龄的李明翰已经完成了当天的晨练。今年暑假,我市不少中小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合理安排假期生活,收获满满。

记者在北关区某思维培训机构看到,教室里坐满了小学生。四年级学生陈晨(化名)的课桌上摊着要做的实验规范手册,最上面那本册子的边角已经卷起。“我们的课堂就像做手工和科学实验,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科学常识搬到课堂上,我觉得很有意思。”她说。

文峰区某艺术培训中心的舞蹈教室里,9岁的林诗雨正在练习基本功。她的舞蹈服已经被汗水浸湿,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滑落。“我喜欢跳舞,虽然连续上三节课真的很累,但是我愿意坚持。”下课后,她匆匆收拾背包,下午还要赶往书法班。隔壁的钢琴教室,琴声此起彼伏,几个孩子正认真练习曲目……

与培训机构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宁静。五年级的张昊然正沉浸在《三体》的世界里。“我每天都会来看两小时书。”他指着身边的书包说,里面还装着《人类简史》和《昆虫记》。在阅览室另一角,几个小学生围坐在一起,小声讨论着刚读到的有趣情节。

傍晚时分,市文体中心的游泳馆里,初中生赵阳邑刚刚完成1000米训练。“这个暑假我要把自由泳练得更好。”他抹了把脸上的水珠说。篮球场上,一群中学生正在进行三对三比赛,汗水在夕阳下闪闪发亮。场边休息的李想(化名)告诉记者,他们每周都会来这里打球,“比宅在家里打游戏有意思多了”。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个暑假,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认真训练,准备参加机器人竞赛;有的学生到林州市的山间写生;还有的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学着做饭……

夕阳西下,城市的每个角落,孩子们或学习或玩耍,构成了最真实的暑期图景。教育反“内卷”不是简单的“不补习”,而是要重建健康的教育价值观。当社会能够宽容多元的成长路径,当评价体系不再唯分数论,当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均衡,孩子们才能真正拥有选择的权利,收获快乐的暑假。

家长:转变观念 助力孩子多元成长

□本报记者 徐依依

8月7日,在市职工文化体育中心教室内,10岁的陈思涵正跟着老师练习葫芦丝,指尖在音孔上灵活跳跃,《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悠扬旋律在教室里流淌。“以前放暑假,孩子每天要背单词、做奥数题,现在学葫芦丝、去公园写生,感觉孩子整个人都轻松了。”陈思涵的妈妈笑着说。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这个暑期,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反思传统教育竞争模式,尝试以更理性、多元的方式助力孩子成长,教育领域的反“内卷”行动正悄然兴起。

过去,“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深入人心,许多家长陷入了“内卷”式教育的旋涡。为了让孩子在学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李琨是一位初中生的家长,谈及过去的“鸡娃”经历,她感慨地说:“后来发现,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抵触,成绩也没有明显提升。”像她这样开始反思“内卷”式教育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逐渐意识到,过度竞争和学业压力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位于德隆街的一家编程机构,多位家长正围着一张游戏桌,跟孩子合作搭建编程机器人模型。“以前总盯着分数,孩子考98分,我还会问那2分丢在哪儿了。”李女士指着正在调试机械臂的儿子说,“现在,他能用两个小时专注做一件事,还会和同学讨论结构问题,这种成长比分数珍贵多了。”她坦言,去年主动停掉了3个课外辅导班,孩子反而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最近计划报名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反“内卷”家长们的行动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减少孩子课外辅导课程,给孩子留出充足的课余时间,鼓励孩子探索兴趣爱好;有的支持孩子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者服务、博物馆讲解、文化调研等,让孩子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沟通协作能力;还有的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选择,鼓励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教师:回归本质 为学生成长“松绑”

□本报记者 王箫

近年来,“内卷”一词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尤其在教育领域,学生、家长和教师深陷其中,苦不堪言。如何改变这一情况?8月6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教育工作者,他们表示,反“内卷”并非简单“躺平”,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加公平、宽松的环境。

“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有生命力的个体——他们具备持续学习的习惯、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内在驱动力,而非沦为分数竞争的机器。然而,当前教育中无休止地刷题和时间比拼,正在透支学生的热情与动力,使成长变成被动追赶的疲惫旅程。”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组教师程雪艳表示。

程雪艳提出,教育者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扎根习惯的土壤,以规律的时间管理和高效复盘取代无序刷题,让主动学习成为日常。当学生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并定期反思学习效果时,他们的学习效率会显著提升,无须依赖题海战术。其次,涵养积极的态度。通过课堂互动和实践探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求知的快乐,而非任务的压力。最后,唤醒内在驱动力。鼓励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节奏,明确“为何而学”的方向,在点滴进步中建立“我能行”的信念。

安阳师范学院社会学教师訾彦锋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教育“内卷”的成因与危害。他表示,当前教育“内卷”的表现尤为突出: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睡眠不足,心理问题频发;家长焦虑蔓延,盲目报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这种非理性的竞争不仅消耗了大量教育资源,更让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本质。

反“内卷”的核心是为学生减负增效,让教育回归其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訾彦锋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兴趣、潜能和综合素质,而非仅仅追求分数。他特别提到,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才有机会探索自我、发展特长,从而找到真正的人生方向。“反‘内卷’不是否定竞争,而是反对低效、过度消耗。我们需要的是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教育生态。”訾彦锋表示。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