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荣 通讯员 陈树铭 崔莹莹
“作为年轻干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用流量赋能村庄,让村庄富起来,让百姓富起来。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7月10日,林州市采桑镇河北村村干部侯赛玉的第一条抖音视频发布。这条视频的诞生,源于林州市刚结束的党员干部电商技能实操培训班——一场为期3天的数字赋能之旅,让林州市300余名村(社区)干部从电商小白蜕变为实操能手,用镜头架起乡村与市场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数字动能。
破解发展瓶颈
一场及时雨式的电商培训
“村里的山楂、核桃品质再好,也只能在周边集市卖,怎么才能让更多人知道?”“游客来了都说我们村的民宿有特色,可回头客总留不住,是不是宣传没到位?”长期以来,农村优质资源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成为林州市乡村振兴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7月8日至10日,林州市举办党员干部电商技能实操培训班,将课堂搬到“数字战场”前沿,让基层干部学会新本领。
“要抢抓数字经济机遇,遵循电商运营规律,巧拓农特产品销路。”开班仪式上,林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树伟的话语为学员指明方向。来自全市各村(社区)的300余名干部齐聚一堂,带着“让农产品出村进城”的迫切需求,开启了沉浸式学习之旅。
讲台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特聘专家杜庚和其团队带来的“干货”直击痛点。他们以6年“三农”电商实战经验为蓝本,围绕“流量思维、IP搭建、短视频拍摄、剪辑技巧、投流策略、集体经济电商架构”六大核心模块,用通俗的语言拆解电商变现逻辑:“做抖音不只是拍视频,更是用流量思维盘活乡村资源,比如一棵老槐树、一片梯田,甚至村民的日常生活,都可能成为吸引流量的密码。”
讲台下,学员专注聆听、奋笔疾书。石板岩镇贤麻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小丽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黄金3秒开头法则”“农产品拍摄光线技巧”等知识点,不时还画上示意图标注重点。“过去两年,我试着用抖音推广村里的农产品和自驾游路线,粉丝来了不少,可转化效果不理想。这次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意识到,从账号搭建到发布时间,处处都是学问。”她边记边感慨,眼神里满是期待。
互动实战结合
从纸上谈兵到上手能做
“IP怎么找准定位?”“土特产拍出来总像摆拍,怎么才有吸引力?”“集体账号怎么运营才能让大家信得过?”在互动环节,村干部很快抛出了积攒已久的实战难题。
杜庚和其团队逐一“把脉问诊”,给出的建议接地气、可操作:“拍视频不用追求‘高大上’,就拍田间地头的劳作、村务公开的日常等,真实感最能拉近距离;卖土特产时,带观众看种植基地、加工过程,让大家吃得放心。”
桂林镇桃科村党支部书记郭振才茅塞顿开:“以前总想着拍‘高大上’的画面,结果离村民越来越远。现在明白了,村干部的优势就是‘土’和‘真’,把村里的真实故事讲好,自然有人愿意听。”
实践环节更是让学员过了把实操瘾。“来,大家跟着步骤走,头像用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门,或者自己在地里干活儿的照片,简介一定要突出‘为村民卖好货’的定位!”在老师的指导下,300名学员分组行动,全部完成了短视频账号注册,设计出专属IP标签。
任村镇前峪村党支部书记石军科现场演示了如何用手机拍出山楂的新鲜感:“逆光拍摄,镜头贴近果实,轻轻晃动树枝让果子带点动感,再配上一句‘这是我们村山头上自然熟的山楂,酸中带甜’,一下子就有那味儿了!”不少学员跟着模仿,看着自己剪辑出的第一条视频《村干部带货》,脸上满是成就感,纷纷说:“原来开账号、拍视频没那么难!”
达人经验分享
“从0到1”的突破
培训最后一天,一场本地干部视频交流分享会将气氛推向高潮。已经在电商领域闯出名堂的先行者,带着实战经验而来,为学员送上“避坑指南”和“成长秘籍”。
“视频拍摄只是开始,总结和反思才是成长的催化剂。”任村镇前峪村党支部书记石军科分享了自己短视频“从0到1”的突破。他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数据笔记:“每条视频发布后,我都会分析播放量、点赞数、评论数,看大家喜欢看啥,然后再学习热门视频的内容和形式,慢慢找到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村的小米,通过发布视频,购买订单比以前多了三成!”
深耕林州电商多年的鸿晓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苗洪斌,以《怎样做好直播》为题,从“明确定位与选品”“搭建直播基础”“设计直播全流程”到“流量获取与转化”,把自己在直播带货中的“干货”倾囊相授:“直播前一定要摸透产品卖点,比如林州市的太行崖柏,要讲清楚它的生长环境、工艺特色;直播时多和观众互动,‘家人们’‘要不要’这些词虽简单,却能拉近距离。”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手机变成新农具,把直播变成新农活,让电商成为特色农产品的数字销路、文旅产业的传播窗口,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我们要用镜头讲好林州故事,把家乡的好山好水好物推向全国。”陈小丽说。
真诚的分享里,有从“怕出镜”到“敢表达”的突破,有从“瞎拍”到“会策划”的成长……
抱团前行
从单打独斗到合力突围
“我报名。我们村想加入陪跑班。”培训进入尾声,电商落地陪跑先锋班报名通道刚开启,就被热情的学员“挤爆”。最终,30个村(社区)与杜庚和其团队签订陪跑协议,即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实现从“会操作”到“能盈利”的晋级。
更令人振奋的是,乡村电商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学员约定,共享流量资源、互通优质货源,让林州的山楂、核桃、花椒等农特产品形成合力,在电商平台上打响品牌。“以前,各村都是单打独斗,现在抱团取暖,肯定能形成‘1+1>2’的效果。”横水镇晋家坡村党支部书记郝建仓说,“培训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有团队手把手带,有联盟撑腰,我们村的电商路一定能走稳!”
如今,培训班的成果已在林州的乡村间悄然绽放。从田间到“云端”,从“怕镜头”到“善表达”,林州市300余名村(社区)干部的蜕变,正让一个个乡村故事通过屏幕被看见,让一件件农特产品借助流量走出大山,让村集体收入“节节高”,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篇章。